南京越剧团小戏不小 为京城戏曲舞台带来一股清新江南之风
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两个小剧场实验越剧剧目《织造府·又见清溪》和《僧繇》,最近来到北京演出,为京城戏曲舞台带来一股江南清新之风。
作者:王润
资料图 与本文内容无关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地,小剧场戏曲演出的热潮不断,其新颖先锋的演出形式、独特深入的主题意蕴,吸引培育了一批观众群体。而在南京,小剧场戏曲演出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市场也有待开掘发展。在此背景下,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两部小剧场实验剧目,堪称“探路”之作,“南越现象”颇值得关注。
入选本年度“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剧目的《织造府·又见青溪》,讲述了不知今夕何夕的天宫织造司里,织女姐姐在工作间隙追忆往事、愁肠百转,遣青溪小姑往人间点化顽石;中学生王好好正闹起床气,睡眼惺忪之际羡煞古代女子足不出户、专事女红针黹的简单生活,遂被织女认为不二之选······两个同为“90后”的女主角,一个是1890后,另一个是1990后,虽是同龄人却又相差百年、甚至千年,她们站在不同的时光节点上,相互审视、相互理解,也同时站在十几岁的年轻人的角度,审视、理解并最终践行着云锦织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剧中,青溪小姑的化身三妹,与中学生王好好,两个14岁女生之间所相隔的一百年,恰恰是传统手工业加速隐退、中国社会生产格局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
值得回味的是,该剧借14岁中学生王好好的视角,重现了清代云锦匠人的工作状态,也向观众展示了云锦织造者不惜用时光、用青春、用整个人生磨砺真正艺术品的精神追求,即使这件艺术品最终并不会写上他们的名字。而生于1990年代以后的孩子们直接面对的便是一个网络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在以往中国人读书写字的年纪,熟练使用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从前所未有的广阔渠道快速摄取信息、游刃于各种社交平台之间……当他们给作业拍张照片上传到网络便能得到答案,当他们无需用笔便能洋洋洒洒激扬文字,当这种高速、便捷、舒适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成为习惯,崇尚耐心、专注、坚持,静心忍性,亲力亲为做好每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岂非奢谈!但是,对所做的事情专业、专心、专注、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不正是医治心浮气躁、意马心猿、缺少责任感,医治做事不求甚解、急功近利的一剂良药吗?
南越带来的另一出戏是更加年轻的“90后”主创团队创作演出的《僧繇》,讲述的是南梁时期著名画师张僧繇追寻初心、彻悟三道的故事。从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处得知,创排这两部小剧场实验越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小剧场实验越剧的表演样式,通过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剧目,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了解戏曲;同时也是为南京市越剧团的青年主创们搭建平台,为他们日后的舞台创作积累经验。
这两部小剧场剧目的主创和演员,大多都是来自当代80、90后的青年力量。戏曲需要传承,让年轻人成为越剧发展的主力军是南京市越剧团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戏曲还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尤其在当下多元价值观融合碰撞的时代里,需要借助“民族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群体中,传播并弘扬戏曲艺术。12月,南越将再度进京,在清华大学上演青春版《红楼梦》,再展南越风华。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