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老读者忆往事:通过《北京晚报》报道 百岁祖母“一夜成名”

2018-04-01 14:10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4月1日讯,“社会上开始重视老年群体是近些年的事,但《北京晚报》早在30多年前就在做了。”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之际,老读者李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他们一家的珍藏记忆。这则晚报故事,是关于“百岁老人”的。

安旭东/北晚新视觉供图

家里来了“陌生客”

听着李先生的叙述,记者仿佛来到1982年。当时,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在家中接待了一位陌生客人。这位客人就是《北京晚报》的记者宋汐。宋汐此行的目的,不是来看这位年轻人的,而是拜访他的祖母,当时还差5个月就满101岁的老寿星李马康。

李先生记得,当时记者宋汐问了老人几个问题:“老太太,您生活得怎么样?您需不需要什么帮助?如果您有什么长寿窍门,也可以告诉我。”老人回答特别实在,她说:“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每天喝两壶花茶,吃几块点心,时不常来两块炖肉。”

晚报给全家带来喜讯

听完这番话,记者宋汐告诉老寿星,根据北京市公安局当年的信息统计,北京城近郊区内共有11位百岁老人。其中,全市年龄最大的为104岁。在这些老寿星中,有两人为男性。

“记者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都在场,听完就沸腾了,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家里有百岁老人,也就邻里街坊的小范围知道,也不懂宣传,也不会好奇这种数据统计。直到晚报记者带来这个喜讯,我们才知道真有福气!”1982年1月27日,记者宋汐也在晚报上写道,老人家里是五代同堂,“如今老人身体还很好,红光满面,皱纹都很少”。

李先生记得,这篇“豆腐块”大小的报道刊发后,很快产生“阵阵涟漪”。首先是北京医院老年科的大夫带着医疗器械到家里来,要给老人做免费体检。再过几天,中医药专家也来了,他们要走老人一点头发,说回去搞化验。“这可把老寿星高兴坏了,她特地嘱咐我们,把当天的《北京晚报》当成奖状一样装裱起来,好好珍藏。”但随着时间推移,报纸在搬家时丢失了,老人也于103岁时去世。

想到祖母就想起晚报

和百岁老人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感受?记者好奇地问李先生,他也提到了两点。其中一点,就是老人见多识广。“我祖母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见证过太多的历史事件。那时候,我们在书本上学习“五四运动”,但我回到家,还能跟祖母继续学。为什么呢?因为她曾经就住在赵家楼附近,是“火烧赵家楼”这个五四运动起始事件的见证者。能亲耳听到这些故事,这种感觉很美妙。”李先生说,还有一点,是老人到晚年时特别可爱。“老太太有一个侄子,当时也70多岁了。每次去看她,进门先请安,然后老太太打开点心匣子,说孩子,上我这儿来了你也吃点零食。”吃完零食,这“孩子”就回家抱孙子当爷爷去了。

李先生说,他之所以和记者分享这些回忆,是因为每次想到祖母,就想到了《北京晚报》,是这张报纸为他家留下了历史。如今,祖母已不在人世,曾经接待记者的他也是位七旬老人了,但是,《北京晚报》还在,也还在发展,这足够说明这张报纸的历史底蕴。现在,李先生仍然坚持订阅《北京晚报》。他希望编辑记者像30多年前一样,继续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站在群众当中办报,为北京留下更多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  张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