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朗读者》第二期以“想念”为主题 85岁崔之久分享“冰川人生”

2018-05-13 21:30 编辑:TF008 来源:光明网

“我没什么好怕的,如果死我想死在冰川上。”这句话,出自新中国第一代杰出地质地貌学家崔之久之口。与冰川相伴大半生的他,耋耄之年最想念的,还是那片洁白无瑕的冰川。本周六晚,央视综合频道《朗读者》即将播出以“想念”为主题的第二期节目。

《 朗读者 》制作人、总导演、主持人董卿和嘉宾崔之际及其夫人

现场,85岁的崔之久朗读季羡林的《我的母亲》片段,献给家中饱经风霜,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崔之久还将与董卿分享自己60多年的“冰川人生”。作为第一个到达“世界三极”(南极、北极、珠峰)的中国人,崔之久究竟是如何走上这条冰川之路?在攀登冰川的过程中,又经历过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一场“死亡登攀”换回中国首篇冰川观察纪录论文

著名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到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用一句“因为山就在那里”让所有人为之折服。而对于崔之久来说,不断在世界各地的冰川之间流连的原因,或许也能归纳成一句——因为冰川就在那里。

出生于1933年的崔之久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在这段漫长的人生中,崔之久已经与冰川纠缠了60年之余。念大学时,崔之久的研究方向原本与冰川无关。直到24岁那年,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崔之久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组织的贡嘎山登山队。这趟征服“蜀山之王”贡嘎山的,改变了他的一生。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7000米以上的高山大都站在高原的肩膀上,贡嘎山远在川西,是7000米高峰中最东方的一座,也是海拔落差最大的一座,山脚与山顶海拔相差达6000多米。复杂的环境加上被冰川侵蚀的陡峭地形,贡嘎山的攀登难度甚至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当时的崔之久一行人对此却不甚了解。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普通人仅穿着棉衣棉帽就要攀登海拔7500米以上的贡嘎山主峰,还要一边进行地貌考察。但在节目中,崔之久表示,他们出发时就只发了一些布料一般的简单防寒衣物。

由于装备不佳加上缺乏攀登雪山的相关知识,登山过程中有4位队员相继牺牲。即便如此,崔之久依然选择了继续完成任务。最终,在这次“死亡攀登”一年后,崔之久完成了我国第一篇研究现代冰川的专题论文《贡嘎山现代冰川初步观察》,发布在《地理学报》杂志上,并在之后成为《地理学报》杂志创刊以来被参考、引用最多的文章之一,而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副标题——纪念为征服贡嘎山而牺牲的战友。

 一生纠缠冰川 断五指毁双眼亦不肯决断

死亡并没有阻挡崔之久对冰川的向往,从贡嘎山回来后,崔之久毅然将专业改成了研究冰川方向,也开启了和冰川“纠缠不断”的研究生涯。

直到现在,崔之久依然记得在出发前往贡嘎山之前,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教授送给他一本英国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著作,并在扉页上写道:“之久同志将去贡嘎山,赠此书以壮其行。”现场,崔之久坦言,竺可桢副院长的这次壮行不仅壮了贡嘎山一行,而是壮了一辈子。

在经历过贡嘎山的那次“死亡攀登”后,崔之久又在两年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攀登慕士塔格峰的队伍。在攀登过程中,崔之久被冰川上的每一个细节深深吸引着 ,为了照相记录不断脱掉手套甚至忘记寒冷,直到严寒麻痹了他的神经。等回到北京时,才发现右手手指已经全部坏死。这次攀登不仅带走了崔老右手的五根手指,还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雪盲后遗症,稍受刺激就会泪流不止。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崔之久依然随国家登山队攀登我国西部众多高山,对冰川冰缘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科考工作,并应邀出国考察包括加拿大极地区、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和南美安第斯山区等地的冰川冰缘地貌,撰写并发表了200多篇科学论文和多部专著。直至现在,填满崔之久内心的还是那一片片无垠的冰川。

 

来源:光明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