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文人必备的折扇竟是从日本传入?既能解暑又能收藏

2018-07-31 08:45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如今的炎炎夏日,人们都躲进空调房。其实在空调普及之前,酷暑时节,人们手头少不了一把折扇。

作者:李学朴


摄:刘伟利

折扇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折扇自北宋初年由日本传入华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千余年间,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吸收华夏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制扇技艺和雕刻、书画艺术于一体,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折扇。

由于折扇特有的艺术魅力,折扇的收藏也逐渐兴起。明代荆溪(宜兴县)的陈定生博学娴文,有扇癖。他热衷于收藏沈周、祝枝山、文徵明、唐寅等书画名家出自匠心、形于便面的书画扇,收藏赏鉴,可称好事者。明朝的权臣严嵩,被抄家之后搜出各种名贵扇子达3万余柄。清代乾隆皇帝也喜好收藏折扇,《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43种,成扇或扇页则多达数百种。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

《红楼梦》中有一节讲述石呆子收藏古扇的故事广为人知,那位石呆子收藏有古扇百余把、后为贾赦觊觎,贾赦要强买,石呆子不卖,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抄了他收藏的扇子,送给贾赦,以致石呆子破家败业。这个故事虽是小说家之言,但也可见,当时折扇的收藏已经成为一时的风尚。由于收藏折扇的风气盛行,一些收藏家还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知识。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曾载:“凡辨旧川扇以款,以纸尝嗅而知之无纸漆气,然伪者以纸封而烟熏之。书画以苏白地毛金为贵,伪者铜锡箔熏,或以沔阳沙虫矢熏。

折扇的魅力中,除了扇面中的书画艺术,还有一处需要特别提到,那就是扇骨的竹刻。早在宋代,封建帝王和达官显贵所使用的精制折扇扇骨上,就已有以诗词、字画为内容的雕刻了。到了明代嘉靖以后、竹刻艺术在江南一带崛起,出现了朱氏祖孙(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代表的嘉定派和李耀、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两大竹刻艺术流派。四百余年间,名师辈出,巧匠云涌,名载典籍的刻竹名手有二、三百人之多。

在古代,艺术家们在宽仅五公分,长不盈尺的竹扇骨上雕刻精美的书画,决非易事。首先是画面构思比较特殊,一柄小小的扇骨,就是一幅构图严谨的国画小立轴,不仅构图布局需要推敲,落款题词、篆刻印章,还要一应俱全,完全要与书画艺术的传统格式相契合,所以以往的扇骨雕刻、往往是由书画家落墨,雕刻艺人执刀。清代刻竹名手潘老桐刻制的一把湘妃竹扇骨,就是请郑板桥依其天然的斑纹点洒梅花数朵,连缀瘦枝成画,潘老桐则用浅刻法,镌出疏影横斜,自然意趣,妙不可言。清代其他名刻竹师如蔡容庄、袁椒孙,他们善于在扇骨上刻人物、山水,而画稿也常求助于当时的名画家任渭长。当然,发展到后来,也有很多名家兼绘画与雕刻于一身。

竹刻扇骨,还要有较高的运刀技巧和艺术修养。雕好一柄扇骨,不但要有精细娴熟、流利自如的刀工,使雕刻的图案、文字、印章等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刻痕既要有刀味,且有笔意。也就是说,书画题材中的干、湿、浓、淡等笔墨韵味和用笔技巧,都要用各种相应的刀法来表现。

而除了刀味和笔意外,折扇竹刻还要讲究竹味,就是要把竹材本身的自然美充分体现出来。古今的竹刻艺术家,都十分注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和吸收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和其它艺术的营养,并将其运用到竹刻中,形成竹刻艺术素雅古朴的风味。

清代后期的竹刻艺术家韩潮、于啸仙等,专门在竹扇骨上刻细如蝇鬣的小字,一柄扇骨上往往要刻上十数行,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其精细程度可想而知。清末金石考据学盛行,竹刻扇骨的内容受其影响,摹刻金石文字及器形风靡一时,寓居在上海的江南刻竹名手周子和、金西厓和张瑞芝等人,都以此为擅长。他们在扇骨上刻的仿古金文、瓦当、铜镜、泉币等内容维妙维肖,风格古朴典雅,与原物拓本比较,也不遑多让。这也是清后期扇骨竹刻的一大特征。

近现代江南的竹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扇骨竹刻艺术品,如上海的竹刻名家支慈庵、徐素白,善于用留青刀法雕刻花鸟、人物,他们雕刻的扇骨,构图新奇而有古意,形神兼备。江苏无锡的女竹刻艺人张契之,十岁就开始学艺,一生刻扇无数。她的《石鼓文扇骨》用阳刻手法在竹扇骨上摹刻了秦石鼓篆文五百余字,字字清晰而古朴遒劲。由国画大师吴昌硕、张大千等落墨设计的阴文浅刻扇骨,气韵超脱俊逸,运刀犀利流畅。她晚年刻制的《梅竹扇骨》,用传统的透雕手法表现竹根的虬髯交复、盘根错节和梅花的纤巧轻薄、含苞欲放,充分表现了艺人巧妙的艺术手法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原标题:折扇竹刻上的艺术瑰宝)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