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电影《远去的牧歌》人民大会堂首映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2018-09-13 11:36 编辑:TF2018 来源:北京晚报

电影《远去的牧歌》前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该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是旨在向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很快要和观众们见面。

摄:安旭东

《远去的牧歌》讲述的是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的故事。在40年的跨度中,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为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来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方式所取代。哈萨克族牧民大型转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告诉记者,影片从策划立项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近三年,摄制团队在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上,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地展开创作,“数台摄影机和航拍器捕捉着新疆四个季节的美轮美奂,记录着漫漫迁徙路上牧民们的悲欢离合,呈现着史诗般辽阔壮丽的草原文明进程。”

“面对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非常重要的草原文化的载体,影片《远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抢救性的,带有记录使命的拍摄。”高黄刚说,通过讲述一个横跨近四十年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的生动图景,谱写了一曲悠扬的牧人赞歌,描绘了一幅时代变迁的大美画卷——既为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切片,也为广大观众捧献出了一场草原牧人原生态生活的视觉盛宴,更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海桑田的新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导演周军告诉记者,为了这部影片,天山电影制片厂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了摄制团队方方面面面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在新疆多民族题材影片创作的投入体量上,创作规模上,都达到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三十余万头,摄制组经过数十次横跨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历经三年的精心拍摄和制作,“该片也是新疆电影史上第一部巨幕电影”。

聊到影片“散文诗意化”的叙事风格,周军说,“这在当下一个大胆的决定。”编剧哈依夏·塔巴热克告诉记者,影片中的细节都来自于哈萨克人民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场在暴风雪中一个孕妇生孩子的戏,“就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事,这个孕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下孩子,还得自己赶车回家,这是最能反映哈萨克游牧文化的特点。”

录音指导黄健说,自己听了30多张哈萨克人的音乐CD,在其中最终选出了最能反应哈萨克音乐的作品,放在电影中,“我们故意不选那些大家以往听过的音乐,也摒弃常见的乐器,希望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影片的女主演马尔江·巴依吐肯透露,拍摄时自己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休息了好几个月,生怕拖累了剧组,好在有惊无险,拍摄最终继续,“我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期望,希望自己的表演不会让观众失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金跃

编辑:TF201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