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地坛医院十年门诊量增51.6万人次 系北京首家整体迁出五环的三甲医院

2018-09-21 15:24 编辑:TF014 来源:北京日报

十年前的9月24日,北京市政府投入10亿元,将北京地坛医院迁址至朝阳区北皋地区新建院区。如今,这家本市首个整体迁出五环的市属三甲医院,已经成功从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变身为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医院的门急诊量由2008年的16.5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68.1万人次,是原来的4.1倍。

北京地坛医院

十年前,避之不及 守着三甲看不上病

北京地坛医院建于1946年,是一家主要承担除结核病以外的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临床医疗机构。众所周知,传染病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特殊群体,常态下承担传染病的医疗救治工作,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任务时,则承担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2008年9月,年逾六旬的地坛医院于迁出城区,困难可想而知。医院乔迁之喜很快被人人避之不及的窘状取代。

“我们从这路过,看到传染病院,就感觉得躲得远远地,不敢靠前。”当时,一位居民说出了周边居民的担心。不仅如此,由于医院地处五环外,交通不便,每天就诊患者数量还不足500人次。 当时,周边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就医依然困难,守着三甲医院却依然看不上病。

十年转型,从专科到综合 患者看病越来越方便

老牌传染病医院如何吸引新患者上门?

搬出市中心,老患者能不能跟着医院走?

医院到底应该向何处发展?

……

医院管理者几经筹谋,结合医院定位及百姓需求,最终确立了“建设以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目标。

从专科到综合,每一步都不易。

2010年,地坛医院骨科刚成立不久,主任张强在为一名艾滋病车祸急诊患者手术时,不小心被手术刀划破手指,发生了职业暴露。事后他一直服用艾滋病药干预,出现腹泻、乏力等严重药物副作用。所幸在服药3个月后,他的HIV检测显示阴性。由此张强带领团队发明了一套手术防护装置,继续奋战在手术台上。

图为地坛医院骨科张强身穿特殊防护装置为艾滋病患者手术

地坛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曾志立是在2009年加入地坛大家庭的。当时,她虽然知道是这是一家传染病医院,但还是有点吃惊于内科、外科的薄弱,更不用说肾脏内科和其他科室了。她回忆,在2010年底,医院透析室收治的患者大部分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需求量很小。因此,当时的透析室只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周二、四下午的透析患者寥寥无几,跟其他医院透析室“夜里还要加开三班”的情景成了鲜明对比。

后来,随着医院“大专科、小综合”的目标越发明确,许多科室从无到有。透析室也逐步更新了护理人员,从强化透析技术培训开始,开展了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承担了对合并感染性疾病肾脏病患者的诊治工作,并为周围普通居民服务。“现在,透析室患者越来越多,周一到周六全天开诊也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新入院患者常常需要登记排队等候。”曾志立自豪地说。

2014年8月8日至2015年2月10日,北京地坛医院共收治埃博拉发热筛查病例39例

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现在,地坛医院已基本具备一般三级综合医院的所有学科建制。综合性学科的建立,有效满足了传染病患者的综合医疗救治需要,以往医院因为学科单一,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需要请院外会诊的难题得到了解决,传染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看病不再发愁。同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任务时,地坛医院能够提供全面专业的多科学支持,已成为国家和北京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选择。近年来,面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医院以过硬的诊疗技术守护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执行多次紧急援外医疗救治任务。

2013年4月17日,北京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小圆圆出院时,给护士阿姨送上自己画的画

综合学科的建立,带动了医院业务量飞速增长。据统计,医院的门急诊量由2008年的16.5 万人次增长到2017 年的68.1 万人次,是原来的4.1 倍;出院人次由2008 年的7775 人次增长到2017 年的28108 人次,是原来的3.6 倍,平均住院日从16天缩短到10天。

一家以传染病为特色的医院,其综合学科的门急诊量达到60%以上,体现了其收治病种的增加,综合救治能力的增强。十年磨一剑,地坛医院已成为本市东北部地区的有力医疗补充。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欢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