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酸碱体质的“神医”被抓 为啥这假理论仍有卖点还热销?
孕妈小谭昨晚被父母踢出了“家庭聊天群”,因为她试图说服家里的长辈们别再相信“酸碱体质”这套言论。
冯晨清 制图
11月7日,畅销书作者罗伯特·奥尔德姆·杨因误导癌症患者放弃现代医学方法、按照酸碱理论进行治疗被判支付患者1.05 亿美元的赔偿,并在法庭上声明自己仅有高中学历,没有任何与医学、生物学有关的学位,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和科学家,科学媒体解读,其声明相当于自认“酸碱体质”理论为骗局。
一周过去了,北京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媒体报道“酸碱体质”理论的溃败后,市场却并未出现明显反应:鼓吹“酸碱体质”理论的书籍仍在销售,相关言论在社交媒体中仍在流传,而以碱性、养生、男女分产为噱头的饮料、保健食品、酸碱体质检测工具、备孕品等的售出记录仍在不断更新,商家甚至连以“酸碱体质”理论为出发点的广告语都并未撤换。
养生书依然在售
2002年,杨在美国出版了《pH 值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一书并被译成多种语言,“酸性体质致癌”理论因此进入国人视野,并变成了养生“重要理论”。早在2008年,著名科普机构科学松鼠会就曾发文辟谣酸性体质是伪概念,人体各器官精密地控制着血液PH值在7.35至7.45之间,酸中毒一般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并发症,普通人不用担心自己是所谓的酸性体质,只需注意多吃蔬果、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即可。可惜当时声音过于微弱,并未引起足够反响。
北京晚报记者查询各大电商发现,11月7日之后,《碱性法则》《体质酸性变碱性的关键饮食》《果蔬养生10堂课:做碱性健康人》等鼓吹酸性体质有害、需要调整至碱性体质的书籍仍然在售。其中,仅京东《体质酸性变碱性的关键饮食》一书最近的评论发布于11月13日,累积总评论超过14000条。打开这些书籍,仍然能看到耸人听闻的“专家”理论:“英国科学家认为,让大脑皮层中的体液保持弱碱性的内环境,将是提高智商的有效方法。”“科学实验表明,在发怒中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有毒的酸性气体。”至于这些言论来自哪个研究机构的哪位专家?如何进行的研究和实验?全部语焉不详。
纸质书式微,类似理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在熟人间传播。“7号我看到媒体报道‘酸碱体质’骗人,早上一打开家族群,一位长辈还在发‘热水里加上两三片柠檬就会变成碱性水,能释放致癌物质’这样的话。”孕妈小谭表示很无奈。
“碱性保健品”仍在宣传
在“酸碱体质”理论的鼓动下,精明的商家迅速开发出了相应的保健食品。即使在此理论宣告破产后,相关企业也未撤下“碱性”宣传。
11月13日,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的饮品货架上,记者发现,外包装上标注“呈天然弱碱性”的某品牌水占据了主要位置。货架上不少品牌的苏打水为了凸显自身的“碱性”,标签上直接用醒目的数字标注了PH值;还有的直接以“碱”字命名,标签上的“呈天然弱碱性”更是加粗加黑。这些带有“碱性”身份的饮用水普遍要贵于矿泉水,比如一瓶普通的350毫升瓶装苏打水价格3元,一款380毫升装的天然苏打水价格更是卖到6.9元。
碱性水杯也应运而生。在购物网站的产品介绍中,商家宣称通过放置一个过滤器或微电解制水器,就能把水调整至弱碱性,这样的水杯售价从200元至600元不等,而号称能够将普通水过滤成弱碱性水的饮水机价格更是高达三四千多元,记者查询到的最新购买记录均为11月14日。
“酸碱体质”理论更是催生了各种碱性保健品。淘宝上一款标注为“强碱性”的离子钙粉,外包装上加贴了一层纸,号称能预防疾病、延缓老化,然而记者在在原食药监总局官网上并未查到有这款保健食品。
“想想好后怕”,一直吃降压药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听从微信朋友圈有人推荐喝一种钙粉,可以调节酸碱体质、降血压,不用吃降压药。“幸亏刚刚开始吃,降压药停了才两天。”
试纸、碱胶因“生男”热销
除了食品与水,与酸碱体质相关的其他产品也仍在持续热销中。
本应用在化学实验室的PH试纸,商家将其包装为测定唾液、血液、尿液PH值的试纸,销量就能达到每月2100盒以上,在产品介绍页面里,商家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尿液PH值低于5.5、唾液PH值低于7就可以判定为酸性体质。
而当酸碱体质与胎儿性别结合在一起,受欢迎度就更胜一筹:一家出售体质酸碱度检测药水的商家,在产品介绍里明确写出“传说中的生男秘方就是双方体液都呈碱性”,这个产品的月销量为1063笔,累积评价达到2910条,还有买家评价“三胎圆了儿子梦”。
甚至有商家炮制出“男女分产”的概念,推出“酸胶”“碱胶”,想要生儿子用碱胶,想生女儿则用酸胶。而所谓的“碱胶”成分如何?记者查看其中一款名为“金秀儿碱胶”的包装,发现其执行的生产标准为护肤啫喱的行业标准QB/T2874,其实就是护肤品。11月7日媒体大规模报道后,该产品的售出记录仍在不断更新,最近评价均为11月13日。
声音
营销专家:涉嫌虚假宣传
“罗伯特·杨抓住了公众‘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弱点,给出了一个诱人的‘答案’。”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其实更重要的是,酸碱体质理论变成了某些商家的牟利工具,在商业利益的推波助澜下,酸碱体质理论才得以深入人心。
如今,酸碱体质理论神话宣告破灭,国内产业链、利益链上的人们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下一场公众科普课又该如何上?
“企业不一定是始作俑者,但他们是这一理论的推波助澜者”,行业专家李志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采用这种虚假的噱头营销有些年头了,过去有些消费者确实比较迷信这种伪科学,但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在引用这些说法时,是需要甄别出处和来源的,最起码要查一查是来自哪本学术著作、原文出自哪里, ‘求证’是一种认真的态度。”
李志起表示,如果说当时没有办法得到验证,企业或许是无心知错;但是十几年的时间里,有众多科学家都明确表示“酸碱体质”是谣言,但企业却选择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企业诚信、虚假宣传的问题了;而销售未经国家审核批准的产品则更是违法了。
“国内的企业和商家如果利用这些伪科学对消费者进行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以追究其承担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兰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此类虚假宣传,工商部门应依法及时查处,并告知社会公众。消费者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科普,倡导理性消费,随着消费者知识的提升,相信此类骗局将面临穷途末路。
营养专家:饮食无法改变身体酸碱
“人们日常膳食最重要的是要讲究营养均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鱼肉等“成酸性食物”吃得过多了,就需要多吃一些萝卜青菜等“成碱性食物”,但如果说喝点碱性水、吃点碱性保健品就对健康有益,这是不科学的商业宣传,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葛可佑表示,实际上,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不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胡笑红 白歌
编辑:TF01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