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观点

从外宾眼里的宝贝到走进寻常百姓家 “燕京书画社”这40年

2018-12-19 10:39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从1979年在天坛祈年殿前搭起棚子卖画,到外国游客冲进燕京书画社门店抢画;从建饭店、开酒楼、办旅行社“一条龙”多种经营,到进社区手把手为居民授课点评......有着近40年历史、与改革开放同龄的“燕京书画社”,在经历了一次次变革后,如今开拓出从“卖文化”到“做文化”的发展之路。

缘起天坛:1979年

外宾要买装饰画 没人敢卖

1979年,天坛公园举办了一场游园活动。游园指挥部组织当时能写会画的干部,绘制了一些小张的画作到处挂上,以此来美化园区环境。谁也没想到,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一位来天坛游园的外国人一下子相中了贴在公园廊柱上的一幅画。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赵青仲回忆说,那个年代还属于计划经济时期,谁也没有想过,自己的书画作品还能卖钱。可人家外宾相中了,追着非要买。在场的人全都吓了一跳,谁也不敢卖啊。大家心里都犯嘀咕,这要是把画卖了,算不算投机倒把啊。没办法,只得赶紧给当时的原崇文区政府打电话请示,区领导在电话里当场拍板:卖吧,就当交党费了。

既然社会有需求,不如趁此机会开个专门卖书画的商店吧。当时原崇文区区委书记张旭自己就是个书法爱好者。在他的鼓励下,1979年6月,崇文区抽调了3名干部,带着8个返乡知青,就这么创办起了燕京书画社。赵青仲回忆说,那时候知道哪个街道有能书会画的人,就去人家家收。

没有实体店面,就干脆在天坛祈年殿二门外,搭起了个临时的塑料棚子,书画就挂在棚子里,露天开卖。别看售货条件简陋,但每天收上来的几百张画,一天工夫全卖光。赵青仲说,一张临摹的嫦娥奔月能卖50块钱。那时候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才30多块钱。

从各个街道收上来的画供不应求,刚刚成立了两个月的燕京书画社便开始面向社会招兵买马。通过对社会报名的书画爱好者进行考试,最终从300多报名的人中,录取了40名学员。赵青仲就是当初第一批学员中的一个。“当时我19岁,喜欢画画。我还记得,考试有两个项目,素描和色彩。考取后,又上了3年燕京美校,请中央美院和画院的老师前来授课,大家一边学习,一边画画。画出来的画,直接送到天坛的书画社去卖。”

很快到了11月,天气转冷,祈年殿外的塑料棚子实在待不住人了。燕京书画社就租下了祈年殿的东西配殿作为销售场所。西配殿取名叫燕京书画社,主要卖书画;东边的则取名叫青山居,主要卖珠宝玉器。燕京书画社很快便名声在外,做起了批量出口生意。

黄金十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别动!这一面墙的画我都要了”

从燕京书画社成立开始,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游客便一直是购买主力,买走了90%的书画。1985年左右,购买书画进入了“疯狂”阶段。赵青仲说,当时配殿的一面墙都挂满了画,旅行社一来,游客就往里冲,哪个游客先冲进大殿,立刻大喊一声“别动!这一面墙,都给我摘了,我都要了!”根本不问价格,一面墙上挂的二三十张画,全摘下来买走了。不光买画,日本游客还大肆采购珠宝玉器等各类工艺品。东配殿摆着的景泰蓝工艺品,每个游客进屋,都得买上十件八件才肯走,就没有空着手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还曾经出售过一幅明代的刺绣寿字,卖出了60多万外汇券的“天价”。

画作供不应求,有的画家在画画的时候,一手拿笔,一手拿着吹风机,一边吹干一边画,就为了能加快速度,跟得上供应。

配殿里每来一个旅游团,售货员就得马不停蹄跑着摘画、跑着交钱、跑着送货。一天卖光几百张画,都是常态,开门时满满当当的屋子,到了关门闭店的时候,墙上经常空无一物。

很快,燕京书画社便走出了天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到了市内京郊各大知名旅游景点。故宫、十三陵长城、潭柘寺、戒台寺......五六年间开了30多家分店。直到2000年,燕京书画社一共开了44家门店。

赵青仲说,北京当时只有6家可以收购字画的机构,惟一一家民营的就是燕京书画社。燕京书画社被北京市定为专门为中外旅游者服务的大型专业商店之一,也是国家首批“涉外旅游定点购物商店”之一。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燕京书画社一年的收入就已经突破了千万元,书画销量全市第一,成为原崇文区的外汇大户和纳税大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游客开始变成燕京书画社的主力客户。“印象中,有个姓林的台湾顾客,每年在燕京书画社买书画、珠宝等工艺品,每年能买近亿元。”赵青仲说,到了90年代后期,一般一个门店如果一天销售额超过1万块钱,就叫“放卫星”,那时候,各店都争着“放卫星”。

转型求变: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从面向外宾“卖文化”到贴近市民“做文化”

燕京书画社还有着更超前的想法,不仅投资建起了天坛饭店,还成立了燕京国际旅行社、人人大酒楼、前门商业大厦,形成“吃住行”外加旅游一条龙的模式。“人人大酒楼曾经是过去北京最贵的几家饭馆之一。”赵青仲回忆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画社的传统运行模式渐渐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比如,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文物建筑中不允许再搞经营,燕京书画社不得不从祈年殿的东西配殿搬出,而很多开在旅游点的燕京书画社门店也因此关闭撤店。2014年,随着书画销售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当代书画作品价格回落,燕京书画社也启动了再次转型。

赵青仲发现,持续多年的艺术繁荣,催生了普通百姓对艺术品的兴趣。“最明显的就是,近些年走在街上就能看到,几乎人人手里都盘着一串手串或是核桃。而喜欢书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兴趣就这么逐渐培育起来了。”

喜欢归喜欢,但依然存在着矛盾。书画家高高在上,老百姓摸不着;喜欢的书画作品好归好,但老百姓买不起。“我们得转变观念,燕京书画社必须与时俱进,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也要为老百姓服务。”赵青仲有着这样的想法。一次,天坛街道工委书记赵秋洁在去燕京书画社进行例行工作检查时,向赵青仲提出,天坛东里社区有个居民爱好者的书法班,能不能请咱们的书法家去给讲讲课呢。一个有需求,一个愿配合,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没几天,第一场“专业书法家进社区”的活动就这么办起来了。

“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了人生中第一本书法字帖,当时觉得这字太漂亮了。从此迷恋上了写书法,一写就是50多年。书法练习必须是长时间和系统性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零零碎碎地临摹和练习是写不出好字儿的。”来自燕京书画社的专业书法家刘洲洲第一次来到天坛东里社区,第一次走近爱好书法的老百姓,现场手把手向居民传授自己的书法秘笈。

一幅居民的楷书《松鹤延年》摆上了讲台,刘洲洲认真看过之后点评:“这幅作品一笔一划中能见其功力,但是个别笔画还需要斟酌。”随后,他又对着一幅隶书作品讲解:“大家都知道隶书讲蝉头燕尾,但是忌讳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雷同,审美和情趣、文字的艺术和美感都藏在细微的差别中。”

亲历者说

“做文化”才是书画社未来的发展方向

“燕京书画社可以算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目前正在探索转型。”赵青仲表示,眼光不能仅聚焦于市场经营,而要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多与社区共建、与学校合作,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反哺社会。目前,书画社已经和街道社区沟通,打算继续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比如,由专业的书画家来为孩子、老人和社区书画爱好者讲解书画知识,逢年过节为社区家庭送福字、送春联等。燕京书画社现在有十几个专业的书画家,在社会上都很有名气,如果有需求,以后计划陆续进入更多社区和养老驿站。“卖文化”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了,新的转型迫在眉睫,“做文化”才是书画社未来的发展方向。

 

记者 张楠

流程编辑 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