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如何让艺术创作发展越来越好?兼容并蓄、广纳博收或成有效方法

2019-01-14 10:49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晚报

艺术创作愈发丰富、多元的今天,许多人开始溯源而上,探讨一些原本模糊、带有哲学思辨的命题,例如时下艺术的发展空间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从表现题材上来说,呈几何倍数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及可供查阅的历史、艺术资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对象”,发展空间也随之增大;从表现手法上来说,一方面是当代艺术的不断扩充与完善,另一方面是传统艺术门类在学院教学体系框架内日趋细化,寻求“跨界”抑或说产生“化学反应”的机会正在减少。以如此眼光来看,朱曜奎的艺术创作,归因于特定时代的塑造,也倚仗人生的种种机缘。

作者:张逸良


朱曜奎教授(左)新华社资料图

不久前,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朱曜奎·黄建南师生传统与创新艺术展”上,集中展示出朱曜奎近年来在油画方面的探索足迹,除此之外朱曜奎在漆画、壁画、书法、雕塑、装饰、纤维艺术以及民族美术和工艺美术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一位在艺术教育一线耕耘、坚守七十年的老教授,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艺术本应有无限可能。

朱曜奎的父亲朱士杰为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家、实用美术开拓者。1922年朱士杰与颜文樑、胡粹中等人创办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34年和1950年分别创建实用美术系和动画科,为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及动画事业奠基。朱曜奎1947年进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曾先后参与创建中央民族学院文艺系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复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并在退休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艺术设计学院。家学的熏陶和在特定时代下的不断探索,促成朱曜奎反复思考艺术教育之路应该怎样延续。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同道者一样,他认为只有发展“大美术”教育,才能回归艺术教育的多元面貌与启迪价值。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过细划分,使得学生的艺术视野十分局限;“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促使很多学生模仿自己导师的创作轨迹,自己的道路因此越走越狭隘。朱曜奎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艺术应该担纲“励志、悟道、寄情”的角色,每个学生都应涉猎不同的艺术门类,在综合艺术修养提升的基础之上找到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而他自己也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朱曜奎的艺术创作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在油画中,他将写实的风景与中国画写意的表达融合起来,提升了油画的综合表现力;他的泼彩漆艺塑造出水墨般神奇微妙,或浑厚或灵动的视觉效果,将漆画表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前行的脚步越快,越容易遗忘和迷惘;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更应该珍惜那些反复实践、摸索得来的宝贵经验。以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不止于艺术这个单一门类,只有兼容并蓄、广纳博收,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给予艺术与学艺者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知识和施展空间,当是艺术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