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高中生为主角还拯救了全人类《火星孤儿》一个将希望深藏的故事

2019-02-15 10:13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在地球被木星引力束缚的时候,那些执行任务的中国人成了全人类的希望。当我看完电影,走出影院仰望星空的时候,脑子里除了震撼,有一幅画面始终停在脑海里,那就是地下城的教室。在漫长的流浪之旅中,这些中学生才是人类未来千百年的基石和希望。

钛艺


《火星孤儿》 刘洋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实,真实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呢?

然而,在中国科幻文学中,中学生的形象并不多见,因为科幻文学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数是中学生力不能及的。因此,科幻小说往往偏向于成年人。但是,最近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火星孤儿》,不仅把高中生作为主角,还将其塑造成了拯救全人类的希望。

《火星孤儿》是一本很有趣的硬科幻作品,它构建了一个奇妙的外星世界,第一时间就令我想起了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另外本书的中文书名十分具有欺骗性,但这种欺骗性也带来了很有趣的阅读体验。真是无法想象刘洋到底是“嗑了什么药”,才会写出了这么一部作品来。

《火星孤儿》是一个将希望深藏的故事,令人扎心的高考之路和分崩离析的人类文明决定了全文基调。事实上,小说不仅蕴含了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惨烈青春,同时也展现了一种两难态度——而这种微妙的态度在文中无处不在。

我们痛恨被束缚到失去自由的生活,同时又知道那个独木桥非过不可。

我们对于文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活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只要读到这本书,就会被那种浓烈而压抑的青春味儿给呛到。重压之下,抵抗必然存在,但都是无伤大雅的、不可能彻底动摇其存在根基的、自以为是的反抗。如果不是文中那种空前重压的管理氛围,也许学生们唯一的抵抗就是跳出院墙,偷偷去网吧刷夜,等心满意足地坑完队友后又老老实实回到课堂上补觉。考试还是要考的,学习还是要学的,一切都只是小小插曲,只是人生的谈资与小小波澜。

同样,本书也描写了科学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故步自封的小圈子里,离经叛道的观点都会被第一时间打压,这是令我们多么熟悉的事情。可如果我们去考察科学本身的含义时,我们就知道科学共同体存在的意义。

就像高考一样,这里也充满了两难态度——那些老学究不近人情,不断打压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点,而科学的进步有时就是不断战胜他们所带来的阻力。

“马克斯·普朗克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不是靠使权威反对者信服来取得胜利的,而是靠这些权威反对者逐渐死掉。“这是非常悲观但也非常现实的箴言。我最大的成就是证明了普朗克也有说错的时候。”彼得·丹尼斯·米切尔在 197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如是说道。包括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爱因斯坦也在生前不断打击波尔的观点,认为“上帝不会掷骰子”。

但问题是,科学的共同体所遵循的范式,其实已经给了新生代的新观点以武器和力量,那就是科学的立身基础——可重复验证、可证明与可证伪等基本特性。新的观点必然要用这些工具去挑战权威,如果观点不能被证明和被证伪,那就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交给科学共同体来评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是唯一可信的评判者,因为其他人都没有那个资格。其实这里就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他们有可能是迂腐的,但他们又是必需的。

不论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观里,还是在《火星孤儿》的校园中,这些文明的希望之火,都要在锻造和考验后,才能最终重建岌岌可危的文明。

谁说高中生不能拯救世界呢?

不论如何,我们选择希望。

(原标题:“流浪地球”的希望,也是“火星孤儿”的希望 拯救世界的高中生们)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