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史家小学老师郭志滨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博“悟”世界

2019-05-27 10:47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从古代陶俑的仪态着装联系到今天的礼仪规范,从一块小小的封泥追溯信件隐私的规定,从敦煌壁画上的传说故事寻找丝路之旅中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印记……东城区史家小学人文科技部主任郭志滨一改传统的说教形式,将博物馆资源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郭老师就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带领着我们从书本上的‘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六年级10班的张宝忠同学说。课堂上,身着一袭古风长裙的郭老师温文尔雅,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同学们认真查阅着文献资料,热烈讨论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频频举起踊跃发言的小手。

“课堂上国宝的陈列成为孩子们‘好奇心的陈列柜’,文化瑰宝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新路径。孩子们在模拟、表演、实验等实践性的活动中能够深刻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郭志滨说,《道德与法治》课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基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博物馆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而非文物的属性,利用文物的文化内涵来夯实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通过讲故事教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常识,培养学生守规则的意识。但现在,这门课还承载着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此,我们将博物馆里的有效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郭志滨举例说,在讲到环境保护的话题时,她从国家博物馆里选了一件“青铜犀牛尊”,通过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文物进行观察、对考古遗址和文献中的史料信息展开研究与解读,让同学们意识到,因为人类自私的猎杀,2000多年前原本生存在中国土地上的犀牛逐渐消失,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孩子们深有感触地告诉我,希望不要让更多的动物成为展品。”

从1993年开始担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以来,郭志滨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上做了许多尝试,模拟《新闻播报》、社区实践等教学形式都被她引进课堂,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她最终锁定了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资源。在课程开发和研究的过程中,她参阅了上百本书籍和文献,刷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一学期90天的上班时间中,有60天的时间,或与学生或是自己泡在博物馆中……”郭志滨对博物文化的热情也影响到了她的团队,她带领团队里的所有老师一起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古代钱币展览馆等多家博物馆深入合作,在专业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研发,保证课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史家小学研发了《博“悟”课程》,该课程包括《漫步国博》系列课程和《博悟之旅》系列课程两个课程体系,带领学生“行走”在各个博物馆中,与孩子一起在“博物”中博“悟”世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不断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祺瑶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