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垃圾分类持之以恒的“秘密”:北京这个小区坚持了15年,这纳入考核

2019-06-04 13:37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黑水虻幼虫吃厨余垃圾,长为老熟幼虫后,可以作为饲料去养殖罗非鱼。吃不掉的纤维质以及黑水虻产生的粪便,就用来制作有机肥。”万科西山庭院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后,将厨余垃圾和残枝落叶就地处理,变废为宝。这个小区从2004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如今已是第十五个年头。

西山庭院小区

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垃圾分类被纳入了业务部门的考核评分项。自2017年在全市机关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北京一中院严格落实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垃圾分类管理已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据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消息,今后,北京学校、医院、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将实行垃圾强制分类。《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时间紧,任务重。那么,已经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及单位是怎么做的?是否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西山庭院小区 垃圾分类15年

亮点

厨余垃圾不出小区,残枝落叶化作肥料

6月1日,记者走进西山庭院,在小区隐蔽的位置,有一个特别的垃圾处理室。十余平方米的房间内,放置了一个塔状的“有机垃圾消化器”,它分为8层,每一层里都养殖了黑水虻幼虫。管理人员根据幼虫的成熟度将它们向上挪移。在黑水虻长为老熟幼虫时,就变为罗非鱼的饲料。养殖罗非鱼的鱼缸也是一个循环系统,罗非鱼的粪便又可用来种养鱼缸上方的有机蔬菜。

在小区内,还分布着十余个堆肥箱,在这些箱子里,园林废弃物也变成了有机肥。“小区内的落叶、枝干等经过粉碎后在箱子里进行堆肥。我们会进行实时温度监测,当它完全变成腐殖质后就可以用了。”万科西山庭院小区环境负责人李英庆告诉记者,在今年四月份,他们邀请居民一起用这些有机肥在小区中种植了50多处乡土花卉。

“在垃圾分类时,有些居民会疑惑,说我前期分好类了,在后端处理的时候,是不是又给我混到一起处理了?所以我们让业主参与进来,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垃圾分类让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李英庆站在花坛旁告诉记者,他身旁刚种下的花卉开出了零星的小花,到了夏天这里会变得更加繁茂。

万科西山庭院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介绍,西山庭院小区作为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第一批试点单位,从2004年起,就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十五年来从未间断。李英庆认为,现在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小区内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有些业主分类已经很专业化了。“总体来说,在源头分类上,大部分业主自觉参与,还算不错。我们在进行二次分类时,花的精力也不多。”

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小区物业之前宣传垃圾分类时,给每家每户免费发放了三个垃圾桶,上面分别写有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每个垃圾桶的颜色都不一样。“好几年了,我们家也一直都在用这几个垃圾桶,这样在家里垃圾分类更方便。我们家住一层,有一个小花园,现在我们自己也会在家里进行堆肥。买了堆肥箱,有时候也跟物业他们要一点酵素,现在我家的厨余垃圾都用来养自家小花园里的花草了。”

点评

小区近7成垃圾问题来自“厨房”

零废弃联盟政策顾问、环境史博士毛达认为,西山庭院小区的垃圾分类作为一个示范,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闭合循环模版,也重塑了信心。“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证明其经济可行性,在一个小规模的循环中,单位的投入肯定是偏高的,但是它为接下来的尝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这种垃圾处理的技术可大可小,适用于一个社区,也同样适用于多个社区的联合,甚至是一个街道。西山庭院在小区内形成厨余垃圾的闭合循环,这也给相关管理部门一个信号,这种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式是可行的。”

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研究员张丽曼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厨余垃圾约占生活垃圾的60%至70%。将厨余垃圾就地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不出社区,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价值也是巨大的。西山庭院通过饲养黑水虻来处理厨余垃圾,效果很显著,值得肯定。但可能一些老旧小区内不具备养黑水虻的条件。“用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需要专门的设备,这个设备会占用一定空间,并且因为黑水虻会产生不太好闻的气味,还需要做一定的隔离。对于空间紧张的老旧小区,还需要摸索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张丽曼认为,不管是厨余垃圾,还是落叶,在小区内处理、堆肥,远比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更加节省成本。“我所知道的一个小区,一年要产生30至40车落叶,每车消纳费至少1500元,每年光处理这些绿植垃圾就要花五六万元。但如果在小区内把落叶进行发酵制成腐殖质用于改良土壤,成本比送到填埋场低得多。只需要买一台树叶粉碎机,便宜的两三千元,可以长期使用,加上一点耗电,劳动力工资大约两万元左右,就可以使绿植垃圾不出社区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市一中院餐厅 人人都是分拣员

亮点

注重源头减量,垃圾分类纳入工作考核

5月31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食堂。此时正值午饭时间,法院的工作人员用完餐后,端着盘子来到残食台,他们并不需要食堂工作人员的提醒,自然地先放置好碗筷,然后将剩余食物倾倒到标有“厨余垃圾”的垃圾桶中,同时把喝过的酸奶盒和用过的纸巾扔到“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里,最后才将盘子递给站在残食台后的垃圾分拣员,转身离开。这只是一中院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

“食堂就餐的这种垃圾分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目前一中院每天产生约700公斤垃圾,其中近500公斤来自于食堂,所以一中院把食堂的垃圾分类视为重中之重。我们在残食台设立垃圾分拣员,让他们以自身行动来引导用餐人员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用餐的同事看到引导员在这帮你分拣,一段时间后就会自觉地做好垃圾分类。”一中院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柴杰告诉记者。除了进行垃圾分类外,还注重源头减量。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经过约两年的统计分析后,根据季节、菜品和用餐人数精确采购每天的菜品原料,也尽量采购健康、产生垃圾少的净菜。

跟一般居民小区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主要的垃圾除了餐厨,就是废弃的办公用品。“在对待办公垃圾上,首先我们特别注重厉行节约,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比如,耐用品能修则修,易耗品尽量节省,纸张两面打印,不用一次性用具办公等,推行无纸化办公。在对待有害垃圾的处理上,我们实行了交旧换新,比如领取新的打印机墨盒,需要拿着用过的旧墨盒换领。同时我们还把垃圾分类的考核纳入业务部门考核评分项,对没做到垃圾分类的同事,要进行提醒和扣分处理。”一中院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王璐告诉记者。

王璐告诉记者,一中院领导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制定下发了具体规定和实施方案,投入专项经费提升硬件设施条件、规范垃圾分拣员的设置,共添置统一标识的分类垃圾桶132个。“垃圾分类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树立每个人的分类意识,这也是一中院推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以及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强调贯彻相应考核机制。另一方面,我们将依托全院办公信息化大数据系统,研发对诸如办公用品消耗、食堂原材料消耗等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系统,进一步对产生的各类垃圾处理工作进行预判和有效合理应对。”

点评

制度化才能让好的做法持久

企事业单位如何推进垃圾分类?毛达认为:“在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摸索之后,还要注意持久性的问题。如果要保持一种长久的状态,这就需要制度的建立。”

张丽曼认为,首先要节约资源,做到减量化。其次,重复利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制品。第三,一定要把有毒有害的垃圾首先分出来。“有毒有害垃圾无论是焚烧、填埋都会造成污染,所以一定不能把它们和其他垃圾混合处理。而且,在有害垃圾这个类别里,还应该进行细分,不宜使用一个垃圾箱混合投放。因为有害垃圾品种很多,所含的有害物质林林总总,混在一起投放容易发生有毒化学反应,还容易互相碰撞挤压,造成污染物的渗漏。例如含汞荧光灯管、体温计等玻璃制品,如果与其他有害垃圾混合投放,一旦破碎,里面的汞就会很快蒸发,使人发生汞中毒。”

(原标题:垃圾分类持之以恒的“秘密”)

来源 北京晚报 记者 谢宇航 文并摄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