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长安街知事

“国字头”的中国核工业大学落户滨海,目标大国重器

2019-06-25 16:29 编辑:TF021 来源:长安街知事

签约整整一年后,“国字头”的中国核工业大学传来新消息——其选址确定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将于2021年初步建成。

即将亮相

2018年6月15日,天津市曾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就是中核集团在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

今年6月22日,天津工程信息网发布相关监理招标公告。公告显示,核工业大学(天津)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为67502万元,已经落实,建设规模为223125平方米 。

核工业大学(天津)建设项目分期建设,本期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458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70888㎡,地下人防工程3700㎡。拟建教学综合楼、行政楼、学生生活组团、教职工生活组团及室外工程等。

工程建设地点为:东至玉砂道,南至渔泽路,西至云溪道,北至渔帆路

根据计划工期要求,监理及相关服务总期限自2019年7月26日至2023年9月20日;其中,监理(施工阶段)期限自 2019年9月20日至 2021年9月20日。

随着中国第一所“核高校”即将亮相,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将装备上“核动力”。

挂牌5年

长安街知事梳理发现,早在2012年11月29日,核工业大学就已挂牌成立,学校性质为“企业大学”,由中核集团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和研究生部组成。

时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对核工业大学的寄语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核工业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新路子,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经营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可见,当时核工业大学对标的是“世界一流的企业大学”。

目前,核工业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立本兼任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核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一职。

2013年和2014年,核干院先后就核工业大学建设召开“新校区立项报告评审会”及“新校区建设方案征集专家评审会”,不过后续进程并未进一步披露。

进入2017年,核工业大学建设进程明显提速。据中核集团官网报道,2017年6月14日,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召开了核工业大学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

2018年初,核工业大学年度工作会透露:新校区建设已取得新进展,教育培训组织能力建设有了明显突破。这次会议宣布,2018年核工业大学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确保核工业大学开工建设。这意味着,新校区的选址工作已经有了眉目。

半年后,新校区建设又有实质性进展。去年6月,中核集团与天津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确认中国首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将落户天津。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天,中国核工业大学还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

战略考量

核工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的呼声也已持续多年。

据科技日报报道,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就呼吁,应从核工业发展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尽快支持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储备好青年基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万钢还建议,参照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办学模式,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小规模、急需的本科专业教育,以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不同梯次专业人才建设需求。

可以看出,核工业大学谋划的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校企结合培养专业的后备人才,还将是为在职人员提供产学研融合的进修平台。

据了解,中国核工业大学将围绕核产业,目标是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事实上,全国多地此前都在“竞争”引进这所“国字头”的尖端学府。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核工业大学选择天津的背后,有当地很多硬实力的支撑,如直升机、大飞机、大火箭等强大的制造业品牌已在当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战略协议显示,中核集团将联合相关企业,在天津规划建设中核集团高端新产业发展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在天津构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的集团产业链体系。

目前,国内由中核集团参与共建的“核特色”高校还有两所,分别是位于湖南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和位于江西南昌、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

顶尖人才

当前,我国核工业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核电技术近年来已走向全球,接单接到手软。

在国家层面,核能合作也是顶层、战略级别的存在。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梳理发现,仅2018年上半年,中法、中俄就接连签署核能大单,项目动辄千亿级。

与此同时,涉核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中国虽建有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核产业链长,涉核学科专业方向又多,国内现有涉核专业高校人才输出量有限。

要发展,人才储备是“短板”。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核工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中核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表示,人才引进中大部分为计算机、仪器仪表等通用专业,核专业人才只能达到实际需求人数的15%至20%。

此外,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上核专业的敏感性制约了国外人才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国内人才。

中国首所“核高校”的创办,可以说是针对以上短板“放大招”了。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要求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只有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中国的科技人才才能一茬接一茬成长,科技创新的未来才会更有前途、更有希望。

 

来源:长安街知事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