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这座纪念馆里有个关于“背篓”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

2019-07-10 09:27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它位于房山区黄山店新村东北缘,夹括河右岸,展厅使用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纪念馆布展结构以“红色背篓”——“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坚持为人民”的核心精神为主线,综合运用图文展板、文物展示、实景复原、音像宣教等多种手段,带领参展观众重回背篓时代、接受精神洗礼。

在黄山店永久避险安置房社区举行的微党课上,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白金海把自己当年下乡送货用的背篓扶上年轻党员的肩头,并给大家讲述当年的故事。饶强摄

红色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黄山店村周围的7个村子只有1个供销社,由于交通不便,山上的人很少到山下买东西。黄山店供销社负责人王砚香便带领白金海等党员职工肩背背篓,跋涉于险山峻岭之间,无论刮风下雨,坚持送货上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背篓商店”,成为了财贸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便是我们熟知的“红色背篓”。

1965年,以王砚香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上映,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歌颂社会主义商业职工全心全意为农村群众服务的电影,产生了很大反响。直到1986年建立基层分销商,黄山店供销社的店里人员虽几经变动,但送货的背篓却—直没有放下。

红色传承

时间转眼来到上世纪80年代,被“红色背篓”精神滋养成长的黄山店村青年人,开始沐浴在改革的春风下。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便是其中之一。1984年,刚满25岁的他毅然辞去了水泥厂的工作,向银行贷款6万元买了辆二手解放卡车跑运输,成为了村里第一批个体户。因为盛产优质的煤和石板,又离周口店镇水泥厂不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山店村村民中,以采矿、运输为生的不在少数,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到了本世纪初,黄山店村两委班子又把握住了引进外来企业的机遇,让立马水泥厂在当地成功落户,此后又兴建了矿石厂,让小山村也有了“自主造血”功能。2008年,风景秀丽的山村又搞起了旅游,建立了坡峰岭景区,发展形势一片大好。2017年,黄山店被确定为北京市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8年,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如今,黄山店村中的“姥姥家”、“黄栌花开”等品牌已经成了京郊“网红民宿”中的典型代表,常常一院难求。现在黄山店村民宿全部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运营,线上负责预订和支付,线下负责接待,“专人办专事,游客体验会更好。”不仅如此,民宿中的工作人员也大多是村民,平均月工资在3500元以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陈强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