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5G无人驾驶啥感觉?记者在社会开放道路上体验直行、拐弯、掉头

2019-07-11 13:3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下午,一辆模样和普通汽车不同的一汽红旗H7混动黑色轿车,行驶在南京红枫科技园社会开放道路上。

测试车辆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可以实现城市道路每小时60公里、高速路每小时120公里的行驶速度。根据相关法规要求,现阶段无人驾驶车辆上路行驶需配备安全员,并对安全员的资质、操作做了详细规范。安全员的标准姿势将双手放在腿上,车辆全部交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

没有人为干预,行驶全程中直行、并线、左拐右拐、掉头、绕桩躲避障碍物,遇到车辆行人减速、停止,几分钟下来,坐在驾驶座上的安全员的手脚始终和车辆没有任何接触。

这是国内首次5G无人驾驶车辆在开放性社会道路上接受媒体的试驾,全程两三公里,约5分钟。

无人驾驶试驾目的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和安全达标性。测试车辆上加装的紧急按钮,确保在紧急状态时的安全。

记者在车辆后座体验,整体驾驶平稳,一点三十七分,车辆直行加速到60公里/小时,随后右拐、并线后连续两个左拐,掉头后开始避障绕桩,此时车辆自动减速到30公里/小时,连续6根障碍桩之后,车辆掉头直行提速,恢复60公里/小时后连续两个减速并线左拐,随后右拐,遇到对面有左拐社会车辆主动减速避让,顺利拐弯后直行,前方遇到道路边清理绿化带的几名园林工人,车辆主动迅速减速避让,最后直行到达试驾路线终点靠边停车,记者看仪表盘显示,一点四十二分。

车辆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在百米长的实际道路上顺利完成6个急转弯。

停车后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车厢内和普通汽车一样,只有档把后方多了一个红色的按钮。“这是个紧急刹车按钮,测试时有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停车时我用的。”安全员说。车辆外观与普通车辆最不同的部位就在车辆顶部了,一个厚厚的“鼓包”包括了四个圆形激光雷达,分为32线和16线的;四个用于看远处、近处、高处的摄像头;白色圆形的卫星导航接收机,用于定位;以及为了应对恶劣天气的毫米波雷达一个。

车顶安装的3个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使车辆定位精度达到2厘米。可探测200米距离的障碍物,预测周围物体的下一步行动轨迹,从看到障碍物到刹车仅需0.2秒,而人类反应需要1.2秒。快出的1秒意味着车辆在12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多出33米的距离。

此次5G无人驾驶测试车的中智行工程师巫远告诉记者,他们的5G+AI无人驾驶车辆的社会道路试驾,今年年初开始,记者试驾的这辆车,已经过了4000多公里测试。“5G+AI无人驾驶车辆和普通无人驾驶车辆不同的特点在于,车顶5G的接入设备CPE(客户终端设备),会导致车辆整体安全性多角度提升,只用AI的话,只能用激光雷达摄像头进行感知,车辆识别有局限性。但5G+AI无人驾驶车辆拥有‘透视眼’,对于道路的全局更可把握,比如前方有物理遮挡、大货车把视线挡住了,再比如极端天气极端路况,对车辆行驶感知会造成影响,5G+AI才能让无人驾驶车辆对全局有清晰把握,比如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行驶效率和舒适性。”

无人驾驶改装对车辆内饰没有任何影响,不影响乘坐的舒适性,测试车辆行驶的平稳性与人类驾驶相当。

这样的测试,已在国内的南京、海南、长春及美国硅谷的开放性道路上进行过。今年下半年,中智行还会落地北京,在未来申请北京的上路测试牌照。2023年,计划推出5000到10000辆5G+AI无人驾驶车,量产后进一步降低车辆改造成本到6万元以下,届时,人们有望通过手机APP叫到一辆共享5G无人驾驶车辆出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孟环文 程功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