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倒垃圾幽默段子层出不穷?其实上海在上世纪就曾实行“垃圾分类”

2019-08-03 16:05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近来,“倒垃圾”成为上海人的“生活主旋律”。由于率先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上海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幽默段子也层出不穷,比如把“拎得清”解释为“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一时间人们都在盛传,许多上海人被垃圾分类逼疯了。

作者:简 平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即便如今不少上海人仍旧居住在没有抽水马桶的旧式里弄里,也晓得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城市早已实行了垃圾分类,所以当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发现马路上没有垃圾桶,直言城市管理有缺位之时,上海人并不大惊小怪,他们出门后将垃圾随身带着,带回住处后再分类倒掉。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人们并不慌乱得手足无措,当然,干垃圾、湿垃圾不可能一下子就搞得清,这才有了大家日日夜夜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去搞清楚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有害垃圾的场景。

这几日,每当隔壁老宋碰到我,不问吃过没也不问吃的啥,而是问我大骨头为什么是干垃圾?穿北京特产冰糖葫芦的竹扦属于什么垃圾?珍珠奶茶的盖子究竟是干垃圾还是可回收垃圾?我答不上来,只好掏出手机,立即下载垃圾分类查询APP检索。家住顶楼的小刘在台北工作过几年,对垃圾分类很有经验,近来他家门庭若市,邻居们纷纷向他讨教绝招,他索性敞开大门,将我们迎进他家的厨房。这一参观,立刻让我们看到了距离:小刘家的厨房里专门设有一排垃圾柜,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过我们有些纳闷,垃圾柜里的分类远远超过四种。小刘解释说,在台北,垃圾分类细致到十三种,而且便当盒必须洗干净,沐浴露、洗洁精之类的塑胶瓶必须压平,装垃圾也不能用塑料袋,必须购买可降解的“资源回收专用袋”,不然垃圾站是要拒收的。那天傍晚,小刘被业主委员会请到小区的垃圾回收箱前,给居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男女老少围着认真听,那阵势,真是蔚为壮观。

说起来,上海人对垃圾分类并不陌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家所在的工人新村的每栋房子前都放置了一个罐子,居民们会把自家吃剩的东西倒进去,每天都有专人踏着“黄鱼车”来回收和清洗。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叫“泔脚钵斗”,钵斗里的泔脚是拿去喂猪的。在我的记忆里,泔脚钵斗一直放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市区没有地方养猪,大概也是猪不屑吃泔脚了,这才撤掉了钵斗。上海人之所以对垃圾分类少有怨言,一方面是有与国际接轨的超前意识,另一方面得益于长年累月的积累进而训练有素——那泔脚不就是湿垃圾吗?将泔脚倒进专门的钵斗里不就是垃圾分类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今的垃圾分类不仅激活了人们的旧日记忆,更让人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迫切与重要。

 

(原标题:“生活主旋律”)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