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师大学者定量研究证实:科研生涯早期 频繁换方向不利产出

2019-08-08 17:30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科学家研究兴趣的演进,有什么规律?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科学学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利用出版数据,定性分析科学研究兴趣的重要迁移机制及其演化特征:近百年来,一个科学家可以从事的话题数量非常稳定,大约为三到五个。如果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频繁转换话题,产出量会比较低,反之,如后期更多地转换话题,会带来更多产出量。该成果已于上月底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

科学学是新近兴起的重要交叉学科,其中个体科学家整个生涯内的研究活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对于理解科学家个体的创造活动和集体的知识发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研究兴趣的演进,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驱动力,它就体现为科学家在其研究生涯内在不同话题间的转换。

以往,一直是社会学家通过定性分析,来研究科学家在话题转换中的表现。随着科学出版数据的不断累积,对这一问题的定量分析已经逐步变得可行。最新研究表明,对比科学家研究生涯的初期和末期,他们的研究话题存在显著的差别,但是研究兴趣在科学家们整个生涯范围内是如何连续变动的,迄今尚无人研究。

如何界定单个科学家涉足的研究话题?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话题间是如何转换的?科学家转换话题对于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利弊如何衡量?长期来看,科学家的话题转换又有着怎样的趋势?

为了解答这些谜团,研究者们基于物理学和计算机学科的论文发表数据,构建了单个科学家所发表论文的共引网,通过社团划分来界定他所涉足的不同话题。

他们发现,在过去近百年的时间里,一个科学家可以从事的话题数量是非常稳定的,一般也就是3到5个。但是,过去的科学家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都是比较专注的,而当今科学工作者都倾向同时开展几个话题的研究。如果一个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频繁转换话题,他的产出量会比较低。反过来,如果后期更多地转换话题则会带来更多的产出量。但在整个生涯内,科学家话题转换的频率和平均引用率都是呈负相关关系。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基于随机行走并体现研究者拓展和深挖行为的模型,很好地再现了实证发现的主要结果。

这一工作中所提出的刻画话题的方法具有原创性,它不仅能够揭示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科学研究兴趣的迁移,由于方法的普适性,也适用于理解其它任何学科中科学家的选题行为。

此外,这一成果还可以用来理解科学家合作的形成机制及合作模式演化的规律,其分析框架也可以运用于科研基金的评价中,挖掘基金项目的实际研究方向,并为基金评估提供指导。本文指出了频繁转换话题在科研生涯早期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科技政策制定方面,可以考虑为出色的青年学者提供追加项目资助,或使用长期考核机制。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任敏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