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通州7.41平方公里完成海绵城市改造

2019-08-27 13:39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下雨天你会担心什么?也许是担心浸湿了美丽的鞋靴,也许是担心泡坏了汽车的底盘,或者是担心得在“看海模式”下等雨停。但在一座“会喝水”的城市,这些担忧都会自然消解。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小雨积水,大雨内涝”的一剂良药。在北京通州区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内,8月20日,7.4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刚刚完成了海绵城市改造的主要建设任务,“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美好愿景在24个项目中真正变成了现实。一座海绵城市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本报记者独家探访了海绵改造项目,为您揭秘海绵城市的诞生过程。

冯晨清 制图

核心词汇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旧貌换新

海绵试点小区 不再害怕雨季

这个夏天,紫运西里小区的住户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过去新闻里听说的“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美好环境,头一次出现在了自家院子里。

建设者正在安装调试地下蓄水池的关联管道。

“有一个工程队的师傅在这忙活了一整年,在小区里改这改那。”小区的老住户知道,工人师傅们做的事情,用专业的词儿说,就叫做海绵城市改造。

人行道、停车位、绿地……走进紫运西里小区,记者看见,不少设施都已是焕然一新。人行道和停车位重新做了铺装,改造成了透水道路和透水停车位;通过微地形改造,原本位置较高的绿地成为集纳雨水的凹地;光秃秃的土地种上了耐涝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净化和蓄滞雨水。

最令大家伙儿交口称赞的,要数新增加的三个休憩广场。“这三个广场之前都是废弃的设施,比如有一处是废弃的水系,一处是废弃的儿童迷宫,第一次来的时候,荒草都长得老高。”北京建工集团北京通州水环境治理项目部总工程师张扬告诉记者,在看到废弃设施后,设计团队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想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案,对原先的场地进行彻底改造,变成了三处休憩广场。有花有草有雕塑的广场,也成为老人和孩子的游玩乐园。

量身定制

24个项目改造 方案各有千秋

在通州,像紫运西里小区这样正在经历或刚刚完成了海绵改造的地方,可不止一处。

道边铺设砾石,能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2016年,北京市进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范围,随后,通州区被确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也是本市唯一的平原试点区。按照新旧结合、流域完整、可操作、可推广的原则,“两河片区”中约19.36平方公里的面积被选为试点区域,西南起自北运河,东至规划的春宜路,北至运潮减河,包含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在此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市政道路、河道都将进行相关改造。

“7.4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中,就包含了北京小学通州分校、通州文化馆、哈佛幼儿园、紫荆雅园、BOBO自由城、河畔丽景等共24个项目。”张扬介绍,这24个项目中,既有住宅小区,也有学校、工厂,每个项目的现实状况都不同。为此,从改造之初,项目团队就秉持着从实际出发的理念,现场踏勘,为每一个项目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举例来说,紫荆雅园小区是一个建成15年的老旧小区,原先的两条道路早已破损不堪。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小区改造中,不仅将过去不透水的地面改为透水地面,还配备了活动座椅和地灯。哈佛幼儿园教学楼原先漏着水的屋顶,不仅不再漏水了,还被提升成了种满绿植的绿色屋顶,2000平方米郁郁葱葱的“屋顶花园”里,孩子们可以赏景写生,学习与美丽的自然对话。北京小学通州分校里,不仅用生物滞留池和景观木亭组成了一个海绵主题教育宣传区,还为小朋友们特别铺上了彩色的透水混凝土路面,让课间休息时间能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暗藏玄机

透水路面 是个多层夹心饼干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提起海绵城市,这是人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或者就简单称呼其为“会喝水的城市”。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磊介绍,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

学校多彩操场地面下,其实是个多层“夹心饼干”。

“渗、滞、蓄、净、用、排这六个字的前后顺序可是有讲究的。”于磊告诉记者,渗,就是要减少路面、屋面、地面等硬化地表面积,雨水就地下渗;滞,是指延缓水流速度,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雨洪风险;蓄,是要削减峰值流量,调节雨洪时空分布,为雨洪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净,则要对污染源采取相应控制手段,削减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用,是指通过雨水灌溉、构造园林水景观等,形成雨水资源的深层次循环利用;排,则是指达到排水防涝的能力。

“雨水,可不是一种可以浪费的资源,相反的,这是一种应该加以利用的资源。”于磊说,不论是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还是绿地雨水,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其收集、净化,一部分用以补充地下水,一部分汇集到市政雨水管线,“在传统城市的建设中,最终雨水的排放量常常大于总降雨量的80%。海绵城市则不同,最终雨水的排放量能小于总降雨量的40%。”

张扬介绍,为实现这一目的,透水停车位、透水沥青路面、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广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数十种内容被应用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

看着平平无奇的透水铺装路面,其实是个多层“夹心”饼干,透水砖的下面,依次排布着粘接层、无砂混凝土层、小砾石层和大砾石层,总高度有半米厚,方能解决路面积水问题。

被视为公共景观的绿地里,同样暗藏玄机。和高低起伏的景观反其道而行,海绵小区里都是巧妙的“下凹式绿地”,绿地的地势要低于路面,才能“水往低处流”,随后再通过生物滞留池,仿佛家庭里使用的净水器一般,除去雨水中的污染物。

初步统计,仅建成区的24个海绵改造项目,就使用了25462平方米的透水混凝土、33701平方米的陶瓷砖、45369平方米的结构砖,并建设了49165平方米的下凹绿地、7432平方米的生物滞留池和8482平方米的植草沟。

最新进展

三分之一试点项目已完成

除了建成区的改造内容外,建设区的海绵城市施工同样如火如荼。

于磊介绍,19.3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试点范围内,共有134个建设项目。截至目前,45个项目已经完成,46个项目正在施工中,剩余43个项目则处于前期设计阶段。

校园内建造的雨水长廊可以让雨水迅速收集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可复制的成功样本,从源头治理到后期管理维护,都需要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方案。”于磊介绍,通州区已经先后发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北京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设工程运营维护管理办法》等十余个海绵城市设计导则和管理办法,大到管护办法、技术标准,小到植物种类选择、溢流井高度,均有相应规定。

与此同时,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研发新技术。拿已经建成的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来说,1100个最新的定制型截污挂篮,就被使用到了一期的道路上。“这种截污挂篮,是设置在路面雨水篦子之下的。”于磊介绍,截污挂篮就像是买菜的篮子,雨水通过时,大颗粒状的杂物会被过滤留置在篮子里,而初步过滤后的雨水则经过挂篮的缝隙继续向下流。“有了这种截污挂篮,环卫工人的工作都方便了,就和倒垃圾一样,提起挂篮就能将杂物清理走。”

记者了解到,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完成后,整个通州海绵试点区19.36平方公里范围内80%的降雨可以在本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换句话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每年留下的雨水可以灌满4个昆明湖。

按照年初披露的信息,2020年,通州区20%建成区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30年,通州区80%建成区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届时,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新景,就将出现在北京的东边。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莹莹 北京建工集团供图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