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聚焦北京垃圾分类问题:垃圾桶科学性怎么提高?

2019-08-30 13:45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清晨,拎着三袋垃圾,王欢走出了家门。一袋装着果皮与剩菜,一袋装着瓶瓶罐罐,还有一袋塞着不可回收物。可楼下只有“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她只好将装着可回收物的垃圾袋放在桶边。

智能桶取代传统桶、撤掉垃圾桶、垃圾不落地……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不时有新的尝试出现,也带来了如何完善垃圾分类的新讨论。

晚7点,东四四条居民正把厨余垃圾投放到上门的垃圾车上。

智能桶仍无法取代传统桶

东五环附近的白领家园小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上详细地列出了32种细分方法,回收机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分类塑料袋。回收机的一旁,摆放着三个传统垃圾桶,一些居民仍习惯将垃圾投放至传统垃圾桶中。

白领家园小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在通州区如意园小区,传统桶与智能桶该如何配置引发了居民的讨论。负责该小区回收机运营的工作人员表示,安装机器是为了替代传统垃圾桶的功能,未来小区里的传统垃圾桶都会被撤掉。

如意园小区,一些位置的垃圾回收机数量比传统垃圾桶还少。

对此,居民何大爷属于支持派,在他看来,新型回收机的外观看着比较干净,有利于小区环境的提升。

相比何大爷的乐观态度,更多居民对于这种“刚性”的替代方式抱有疑虑。回收机内桶的容量并不比传统垃圾桶大,小区部分位置,还出现了垃圾回收机比传统垃圾桶少一半的情况。在传统垃圾桶都已经满溢的现状下,之后想靠容量更小的回收机来盛装垃圾,无疑有一定难度。

而在管理方面,厂家称未来将会采用探头进行摄像,来监督居民投递垃圾的行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有人把砖头等重物伪装成可回收垃圾投递到回收机中,进而在称重后换取积分。对于这种监督方式,居民也认为有些过于“冷冰冰”:“还是多配些人帮着管理更靠谱。”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回收机较难持续。”一名从事固体废弃物研究的业内人士对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支出成本进行过测算,场地租赁费占35%,回收机费用占5%,人员工资占41%,支付给用户的成本为19%。其中人力、场地、支付给用户的成本占比最大。一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则透露,目前招聘的回收分拣员需自带电动车或厢式货车,月工资在8000元至11000元间:“在设立几个月之后,居民热情降低,投放量减少,运营的困难会更加明显。当清运跟不上时,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就成了摆设。”

“智能垃圾桶只能起到一种宣传教育作用,替代不了传统垃圾分类桶设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表示,成本高、容积有限、效果不佳是限制其作用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传统垃圾桶在数量、容积上都可以根据垃圾产生量柔性变化。

全市应制定统一标准作指引

自己所在小区中只摆放着“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的两类垃圾桶,但是在学校中,老师讲到的垃圾分类方式却是四种,这让初中生小杨有些困惑。开始试着做垃圾分类的他,拎着可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却找不到“可回收物”垃圾桶。现实与宣教中的差异,让小杨十分不解。

同样的困惑,让家住甘露园南里一区的王欢也颇为无奈。在一次会议中,专业人士同样介绍了四种分法,可王欢所住的小区中,却找不到写着“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的垃圾桶。每次王欢都将可回收利用的饮料瓶、硬纸板等单独装好,放在垃圾桶旁:“这样分拣员可以一下子看到,让这些物品可以被资源化利用。”

牵头完成《西城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查分析》的西城区统计局专项调查科负责人耿少研认为,应该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分类垃圾桶数量和布局。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设置专人在垃圾投放时段内对投倒垃圾的居民进行分类指导,多角度保证垃圾分类成效。实施全民垃圾分类教育,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益处,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与此同时,撤掉垃圾桶、定时定点清运等新手段,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垃圾分类并不是设置各种智能桶、花样翻新的桶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让公众知晓并付诸行动。”环保人士黄小山建议,逐渐减少垃圾桶数量,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收运:“可以每天只清运一种垃圾,定时清运的方式有利于让居民养成分类习惯。”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从北京目前情况来说,现在还没有条件实现无桶化,在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垃圾桶的数量。

对此,蒋建国认为,针对社区居民分类垃圾桶的设置,全面推开垃圾分类之后,应该在全市或各区层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作为指引,或是出台分类收集的方案。垃圾桶的密度和投放点的设置有服务的范围和服务半径,桶的数量与其服务半径内的居民数量肯定是成正比例的关系:“从固体废弃物管理的角度来说,定时定点并不是说就取消垃圾桶,有的时候它可能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统一投放,因为桶可以做成移动的。”

不设桶 也能做好垃圾分类

“收垃圾啦!”晚上6点,一辆垃圾车缓缓停在了东四四条30号院门前。听见保洁师傅的一声吆喝,居民刘荣华赶忙拎着袋子出来倒垃圾。东四各条胡同实施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收运已近一个月,刘荣华也养成了早晚定时投递垃圾的习惯。

东四地区早在一年之前曾进行过垃圾不落地的尝试,撤掉了胡同内所有的垃圾桶。那时还没有涉及垃圾分类,但仅从收运来看,效果也并不尽人意。刘荣华表示,居民当时要听吹哨再把垃圾扔出来。但吹哨的声音很小,很多人都听不见。再加上收垃圾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居民老得惦记这件事,久而久之,大家直接把垃圾扔到胡同里,这也导致胡同的环境比较脏乱,随后不得不再把垃圾桶“请”了回来。

2019年8月,新一轮的垃圾不落地收运在这里启动,胡同里的垃圾桶再次被撤掉。这次收运还对居民自主垃圾分类做出了要求,胡同里贴着一张详细的时间表,早晚6点到8点是其他垃圾车巡回上门的时间。而厨余垃圾的收运更加细致,分为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从东四头条到九条,再加上六七条旁边的支胡同,一共分出了34个收运点,每个收运点有15分钟的上门时间,居民可以在时间段内就近投递。

像刘荣华这样愿意参与垃圾分类和定时投递的居民还有不少。晚7点不到,东四三条11号院外,已经有三位居民提着分好的厨余垃圾在等候。7点钟,垃圾车准时来到了这个收运点,居民们纷纷把垃圾“裸投”到了车上的厨余垃圾桶中。15分钟内,又有三名居民来到了收运点投放厨余垃圾。胡同内贴的最新通告表示,垃圾收运形式在近几天还会有一次更新:“到时候大家把垃圾扔到自家门口就行了,有人会定时上门收,不用每天赶着时间来扔垃圾了。”

“只要能保持准时收运,我觉得这次是能坚持下去的。”家住东四三条17号的张伟是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之一,他曾经历过2018年那次不太成功的垃圾不落地尝试,对于今年的“再次挑战”也更加期待。

相比一年前的尝试,刘荣华表示,这次街道和社区做的动员工作更多了,多次组织居民开会学习并请专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还带居民参观了垃圾焚烧厂。地上没了桶,“分类桶”早已装进了居民心里。除此之外,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消息对于刘荣华也是一种鞭策,“咱北京市民不能在这件事上落后吧。”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喜斌 莫凡 胡德成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