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北京九中有个新疆班 还有一位“师爸爸”成了新疆家长最值得托付的人

2019-09-09 13:56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9月开学,北京九中的“新疆班”又迎来了一批新学生。陪伴他们跨越几千里路程来京求学的,是他们的“北京爸爸”——九中新疆部主任师德光。自2010年学校成立“新疆班”以来,这已经是他第34次踏上千里之外的土地。

“来的时候我去接,回家的时候我去送,这都成习惯了。最多的时候一年要跑4次。”师德光掰着指头给记者数道,“6月9日高考结束把高三学生送回去,7月中旬放暑假再把高一高二的孩子送回去;8月20日之前还得把新高三的学生接回来,最后8月底把高一高二的学生接回来。孩子见到我高兴,我自己去一趟也踏实。”

师德光老师(左一)与新疆学生们在一起

第一个挑战

每个孩子名字长达十几个字

2010年,北京九中开始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学制4年,比普通的高中多了1年预科。在这1年的预科中,新疆的学生们要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英语和数、理、化课程,以达到初中毕业水平。

“9月份开学,我们8月初接到了任务。”师德光回忆道,听说自己成为“新疆班”建设的开拓成员时,第一个反应是吃惊,“我从来没有去过新疆,只是觉得那是个特别遥远的地方。”

2010年8月26日,师德光如期出发。真正见到那群来自边远地区的孩子时,他感受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一双双瞪大的眼睛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去北京求学,让这些来自农牧民家庭的孩子第一次有机会走出贫穷的村落。

师德光面临的首个挑战是点名:每个孩子的名字都长达十几个字,而且看上去还都长得差不多,加上学生的汉语又都不太灵光……该怎么把这些孩子带回北京呢?师德光想了个办法,在每个孩子身上贴了个三角形的胶贴,作为统一标识。面对一群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坐过火车的孩子,他在每个细节上都下了功夫:厕所里的推拉门怎么用、火车上怎么接热水……60多个小时后,火车抵达北京,师德光才松了口气。

然而,到了北京,挑战才真正开始。吃饭是头一关,尽管学校为学生们贴心地安排了清真食物,但是首次来到陌生环境,他们还是怯生生地充满戒备、不敢下口。师德光灵机一动,让从当地请来的厨师把食物一一递到学生手上。

洗澡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在此之前,学生中很少有人进过浴室,在家拿毛巾擦一下就算洗澡了。刚进校园,有的人连沐浴露都不会用。细心的师德光还发现,很多学生一进浴室就会把门直接锁上,导致能容纳十几人的澡堂成了私人浴室。仔细了解后,他明白了,是孩子们不习惯北方没有隔断的浴室结构。学校及时调整,一周之内对浴室进行了改造,加了隔断、拉了帘子。

不管来自哪个民族,进了校园就是九中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特意把教官请进了校园,练军姿、走方阵,时间观念、纪律意识也慢慢有了模样。

“前四年真的很艰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师德光不无感慨。

第一批学生

哭着叫了声“师爸爸!”

2014年,九中的“新疆班”送出了第一批毕业生。

6月9日,首批的80多位毕业生坐上大巴,准备去往火车站,开始人生的另一番旅程。就在汽车开动前,学生热莎来提突然从大巴车上下来,一把抱住了师德光,哭着叫了声“师爸爸!”

师德光“北京爸爸”的称谓由此传开。“那个拥抱让我也挺激动的,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做的一切都值了。”

这个亲切的称呼背后是持久的耐心和呵护。来北京后不久,学生们就遇上了盛大节日“古尔邦节”,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异地他乡过节,师德光自然不能含糊。先是全班征求意见,确定了节日食谱:烤羊腿、大盘鸡、羊排……全是节日的最高配置;为了让节日更有气氛,他还和同事们在宿舍、食堂忙活了半天,拉彩带、贴窗花……“一下午爬上爬下把我累得够呛,但是没想到会让孩子们这么激动,好多学生一进食堂就哭了,连声说着‘真是谢谢老师了’,说‘比在家里过节还要有氛围’。”

孩子在外,最容易生病。最初的几年里,师德光常常得随叫随到:半夜把患阑尾炎的同学送去医院、为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四处奔走求医……爱和耐心一点点感化着戒心和质疑,慢慢地,他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也成了远在新疆的家长最值得托付的人。

由于新疆班学生民族成分多,南北疆经济发展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每次迎来送往时,师德光还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家访。这在地域广袤的新疆,可不是件容易事儿。为此,师德光也想了个办法,采取集中突破的原则,比如,第一年就以居住在喀什周边的学生为主。

“家访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们看看孩子们在北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环境,能进行更加针对性地培养。”家访时,师德光会和同事们包上一辆车,拖上行李,走到哪儿住到哪儿,第一次家访,在9天的时间里就走访了40多个家庭。“真的是挺辛苦的,有一年同行的老师生病了,我们是白天去家访,晚上去输液。”

真正走进了孩子家庭,看到了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师德光觉得一切都很值。班上有一个住在叶城某个村子里的孩子,每次从北京回家至少要经历六七天,从县上回村几乎只能靠徒步。“真的很难相信,到他们村里的那条沙漠公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辙。”

为了不给学生添麻烦,师德光通常在到达半小时前才会临时通知学生,这也让他看到了很多令人心酸的真相:在一个学生家里,院子里炉子上的清水煮面是一家人的午餐,室外搭起的棚子里,一个铺着帘子的门板是学生的临时住所。等了好久,才看到自己的学生光着脚丫从麦田回来。

“这些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家访的情况在师德光心里有本小账,回到学校之后,他会不动声色地给不同学生提供各自需要的支持:这个孩子送张电话充值卡,那个孩子多发点生活补贴……物质上补齐了,精神上也不能缺席。师德光特别发起了内地生与新疆生的牵手活动:2名内地班学生与1名新疆学生结成对子,平时可自由组织交流活动。于是,校园不再是新疆孩子们放假时的唯一消遣,博物馆、公园、电影院都渐渐多了他们的身影。

一次探亲

只陪母亲过了一个除夕

每天早上7时前到校,监督学生整理宿舍卫生、用早餐,每天晚上,看学生们用完晚餐后才离校;周一到周六为上课时间,周日要组织学生活动、生活采购……这几乎是过去9年里,师德光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别的老师都是盼着放假,但我们新疆部的老师最不希望放假,因为放假不仅得组织活动,而且责任也更大。”

大小假期,师德光几乎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孩子们见到我高兴,我自己也踏实。再说了,我自己都不到场,怎么能要求别的老师在呢。”跟随到内地“新疆班”的内派教师张俊莲就坦言:“刚到这儿的第一年,觉得24小时不得闲的工作根本不是人干的。但能坚持下来3年,就是因为师老师!”。

提到假期,师德光语气中难掩对家人的愧疚,“我老家是衡水的,开车3个小时就能回趟家,但是节假日从没回去过,就连春节,也只回去了一次。”这唯一一次回老家过年,还是除夕晚上8时到家,大年初一下午就赶了回来。年迈的老母亲不舍,“再多住一天不行吗?”师德光不得不忍痛拒绝,“300多孩子在学校等着呢。”离家时,一回头,老太太门口拄着拐杖直掉眼泪,“老人知道我忙,临终前三次住院都没告诉过我。”没在亲人离开时见上最后一面,成了师德光难言的遗憾。

“我爱我的家庭,我爱我的亲人,但同时我的身上还肩负着300多个孩子的梦想。在这个岗位上,我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再调皮的学生我也能搞定,再难的事情也能摆平,我觉得挺快乐的。”师德光说得很实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文并图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