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彩车司机“藏”在看不见的岗位上 透过蜂窝煤般的小孔“盲开”

2019-10-15 13:33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他们人在长安街上,却看不到街上的繁花似锦;他们以最近的距离参与游行,但没有摄像机能捕获他们的身影,多年后跟家人回味当年,也只能指着某一辆彩车说:“看!我就在里面。”他们是196名分别来自公交集团、首钢集团、祥龙公司、东方时尚驾校的彩车司机,在别人看不见的岗位上,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发光发热。

为了开好彩车,驾驶员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记者 甘南 摄

紧盯游行群众判断车距

10月1日,“美好生活”彩车匀速驶过天安门广场,载着7个“房间”的彩车仿佛移动的楼房。楼房底层是“大1路”,“藏”在车内的恰巧也是公交集团“大1路”驾驶员尚枫。为什么说“藏”?因为不仅观众看不见尚枫,他也看不清车外的环境。

尚师傅面前的视窗,和公交车宽敞明亮的前风挡玻璃完全不一样:和一大片蜂窝煤类似,但小孔大的大,小的小,位置也没规律可言。这个经过改造的视窗设计实际上是“大1路”的散热口,通过一个个小孔向外看,驾驶员接近于“盲开”。

尚枫还记得第一次驾驶彩车的情景。“一会儿就头晕目眩,感觉每个小孔都在乱动。”没过几天,尚枫的眼睛就干涩、充血,只能靠滴眼药水缓解。最后,尚枫想出一招,紧盯车前的游行群众,以此判断行车间距。4米的距离,离近了危险,离远了影响队形,对驾驶技术要求极高。

“美好生活”彩车长30米,重量达45吨,开起来跟驾驶公交车完全是两码事儿。今年5月,通过考试筛选的公交驾驶员们接受了第一次封闭集训。光开好自己这辆车不行,驾驶员还要练习三车并行,横向间隔不得超过60厘米。由于彩车装置与车架固定,转弯时车头动了车架还在直行,如何控制转弯角度和方向非常重要。为了驯服这头“巨兽”,尚枫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

伸着脖子侧着身子往前开

彩车是由拥有12个挡位的卡车改装而来。这样的车,对于开惯了无级变速公交车的司机们非常陌生,被选调到彩车部后,受训的200多名司机师傅统一在驾校重新培训了一遍大货车驾驶技术,之后又在货车上加装各种造型,模拟彩车的规格,强化进行了转弯、倒车等训练。

来自东方时尚驾校的贾洪水是此次司机培训的指挥人员之一。他介绍,驾驶员的视窗并不规整。有的位置太低了,司机得趴在方向盘上;有的位置太高了,司机得一直努力伸着脖子;还有的前方恰好是彩车最前方的标志物,司机只能侧着身子……此外,司机的盲区很大,加上所有彩车都属于超高、超宽、超长车辆,在转场和驶入长安街之前,必须要依靠车下的指挥人员发出指令,才能完成掉头、转弯等动作。

“车上其实也是装有实时传送的辅助屏幕的,但这和倒车雷达差不多,都有一点延时,而且看屏幕的时候,司机常年驾驶形成的关于距离、时间的判断都不太适用。”贾洪水说。

“三车合一”技能要求极高

在“创新驱动”彩车上,三节车上共有正副驾驶员6名,他们比其他彩车驾驶员多了一个重要工作:相连行驶。在驶入长安街时,“创新驱动”彩车的三节车体以间隔7米的距离正常行驶,车辆通过东华表的瞬间,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后两节车体开始加速,三节车体看起来像是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一个有如复兴号列车的整体。事实上,此时三节车体之间还有10厘米至20厘米的距离,但由于车身外的彩车材料的遮挡,这个间隙不为人知。车辆正是在将碰上却没碰上的状态下,继续向前,在驶过西华表之后,1号车首先加速,2号车随后加速,三节车体脱离,以正常状态退场。

彩车设计师团队负责人贾小卜介绍,设计团队在三车交接之处,制作了多个保障措施,前车尾部有一个用于校准的T字标识,方便2号和3号车的司机瞄准;车内设置了时间指示牌,1号车司机在驶过东华表的瞬间启动指示牌,后车司机按照显示的秒数,判断加速的速度;同时,车上还装有红外测距装备,一旦车距少于10厘米,会马上发出警报。

参训人员“一个都不能少”

彩车部保障训练处副处长黄允铮说,从今年5月初开始,驾驶员进行集中训练,之后进行考核。在几个月的艰苦训练中,200多名驾驶员表现优异,虽然考核有排名,但其实第一名和第五十名之间,差距极其微弱。最终,经过心理素质测评,确定了196名驾驶员。“但是大家表现得都那么棒,又一起经过了那么苦的训练,酷暑、暴雨、转场时的艰难……让谁不再参与都不合适。”黄允铮说,本来车辆在转场和驶入、驶出长安街时就需要引导指挥人员,196名驾驶员之外的其他参训人员,全部投入这些引导工作,每个人都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们这也是‘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安然 孙宏阳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