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北京和平街街道开设特殊“超市”,为“五老”人员提供30项志愿服务

2019-11-18 14:0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空巢老人想要买药,可是腿脚不便;失独老人内心寂寞,希望找人聊天……在朝阳区和平街街道,类似需求都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因为这里有着一家为辖区内“五老”人员开设的特殊“超市”。

志愿者杨建义务理发已持续十余年

受助者可以根据需要,在社区党员、热心居民、辖区单位成员等街道爱心志愿者“上架”的五大类30小项志愿服务中自由选择,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匹配。两年多来,已累计为辖区304名老人提供了5327次共计8334小时服务。

陪伴

每天问候成习惯 日常帮扶似家人

“大姐,明天大风降温,出门可要记得多穿点儿!”吃过晚饭,家住和平街十四区的姚淑兰像往常一样,给帮扶对象张正珍打电话。每天一次的问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张正珍今年88岁,老伴去世多年,平时都是一个人住,两年前被和平街街道“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确定为受助者。在她的受助者信息登记表上,所需要的服务项目中选的有陪伴参加活动、陪伴散步、陪伴聊天、时常问候,而同住一个社区的姚淑兰作为志愿者,恰好可以提供这些服务项目。得知情况后,姚淑兰主动找到张正珍“结对子”。

“大姐是老革命,小时候为八路军送信,没少吃苦头,是我特别敬佩的人,现在岁数大了,腿脚不方便,也难免寂寞,我们理应多帮着点儿。”在张正珍的受助者手册和姚淑兰的志愿者服务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服务记录见证着两人日渐深厚的感情。姚淑兰轻抚张正珍的肩膀不禁感慨,“时间长了,就跟自己家人一样,一天见不着就不放心。”

张正珍笑盈盈地看着这个也已经76岁高龄的大妹子,眉梢眼角满是幸福,“她老惦记着我,总要问问我有事没事,看完天气预报就提醒我第二天出门该注意点什么,赶上社区有义务理发也是她带我去,天好的时候还陪我一起遛弯儿,听我讲讲过去的事儿。”

在“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的志愿者中,除了像姚淑兰这样退休的老党员外,还有不少在辖区单位工作的在职党员。

作为80后,北京易亨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川园区党支部书记韩依宸并没有太多与陌生老人打交道的经验。在街道的牵线搭桥下,她以志愿者的身份结识了受助者平彩娟。

“平阿姨今年81岁,老伴因患脑梗偏瘫,两个女儿不在身边,他们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很多事情都想尽量自己来,但其实很吃力。”韩依宸经常利用午休或下班以后的时间,到家里探望两位老人。聊天中,得知老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每次站在路边很难打到车,便主动提出帮他们在手机上叫车,“相比起一次性的志愿活动来说,这种帮扶更有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不需要刻意策划什么,只需要像对待家人一样,陪着聊聊天、帮忙买买药,或者教老人用手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反倒让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

如今,韩依宸俨然成了两位老人身边的“小棉袄”,而她在帮扶老人的过程中,也想到自己日渐年迈的父母,“我平时跟他们不住一起,很难随时随地照顾到他们的需要,真希望他们所在的社区也能有志愿者的帮助,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份关照。”

整合

发配专用设备 义诊积累200病案

在“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还有不少此前零散分布在社区各处的老牌志愿服务项目被纳入其中。

回想起两年前参与“超市”义务理发项目经历,煤炭科技苑社区内丽锦美容美发店店长杨建依旧有些激动,“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干起来也更有动力。”

2008年5月,初出茅庐的理发师杨建在煤炭科技苑社区党委的组织下,成立了“杨建为民服务队”。队伍由初期只为煤炭科技苑社区居民义务理发,逐渐发展成通过“一刻钟服务圈”为和平街街道下属社区的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随着志愿活动的不断深入,杨建发现社区部分老年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不能享受到义务理发,便与居委会联系进行上门服务。

“有位老人家里卧室铺的是地毯,头发掉到上面不容易清理,我们就把老人扶上轮椅,抬到走廊去理。”理发中,杨建发现老人因为卧床,很长时间没有洗过头,头发已经粘在一起,不仅有味而且难以打理,便又抬着轮椅到厨房给老人洗头。等理发完成,老人激动得落下眼泪,这让杨建也深受触动。

“加入‘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以后,我们希望把服务做得更细致,在软硬件上都要有所提升。”杨建特意为服务队的成员配备专用的床前理发工具箱,入户前还会跟社区工作人员先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和生活习惯,让更多老人享受到贴心的上门理发服务。

作为同样在社区深耕十余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耳针协会所提供的义诊已经被居民所熟知。每周六上午,5名志愿者都会来到樱花园社区,为这里的老人开展服务。

“学校对于从事医疗相关的志愿服务都会严格把关,通常只会允许安全性较高的项目进入社区,还会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资质考核,合格以后方可参与。”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成立那年,陈露莹还是一名大一新生,跟着学长学姐到社区现场观摩学习。如今,她已成为协会新一届负责人,继续将这项服务坚持下去,“我们对每位老人进行编号,记录基本情况,特别是有哪些基础病,做过哪些治疗,下次只用找出病案就行,方便观察对比疗效。”

现在,协会积累的病案资料已达200余份,“我们提供的持续性而非一次性服务,即便志愿者一批批在换,但每周一次的义诊不变,这些病案资料也能让服务更加严谨规范。”

升级

“多对一”确保质量 领域将继续拓展

“之所以成立‘超市’,主要是希望把以往分散的志愿服务整合起来,让供需匹配得更加精准。”和平街街道工委副书记张小洁表示,“红色爱心连锁服务超市”打破了志愿服务的“瓶颈”,志愿者由过去的服务单一社区,转而面向整个辖区,由每月一天向常态化转变,实现了辖区志愿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满足受助者的需求。

在“超市”上架的服务中,覆盖生活照料类、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信息服务类、心理慰藉类5大类,共计30小项。社区党员、热心居民、辖区单位成员通过“和平e家亲”官方微信实名注册成为街道的爱心志愿者,选择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服务时间。辖区内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特困老人、残疾老人、老模范五类老人,则可以自由选择服务类型,由平台进行智能匹配,让老人体验按需所取的“超市式”志愿服务。

“截至2019年10月底,共计调动65个社区党支部、75个辖区单位、744名社区党群志愿者参与其中,为辖区304名老人提供了5327次共计8334小时的精准服务,供需匹配率高达90%以上,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张小洁表示,街道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将有关工作进一步细化,如请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志愿者进行服务技能培训等,“我们还逐步确立了‘多对一’的服务模式,因为一位老人单靠一名志愿者往往还不够,就像独生子女一样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采取‘多对一’的方式,由支部里的骨干党员牵头,跟在职党员、青年志愿者形成小组,发挥各自所长,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全面、更及时的帮助。”

下一步,街道还计划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地,配备专职社会工作者,打造街道层面的总超市实体店,进一步发挥好总超市牵头作用,并以总超市为平台,做好服务资源的引入及服务需求的对接工作。在服务领域上,“超市”也将由目前的党群民生服务向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平安建设等方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五老”人员向单亲母亲、贫困青少年、困难职工等人群拓展,让更多在和平街地区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享受到精准服务。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宗媛媛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