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老一代协和医院专家优秀病历展出,电脑成像前医生手绘心脏肿瘤图

2019-12-09 13:47 编辑:TF021 来源:北京晚报

任何一位患者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给患者写一份病历。

被称为“奇迹”的协和病历,字迹工整、文辞流畅、记录翔实、分析得当,既是鲜活的教材,也是医学典藏。目前,北京协和医院保存了自建院以来的所有协和病历,超过400万册,为全国之冠。其中包括记载着孙中山、梁启超、张学良、宋氏三姐妹等历史名人的看病记录,同时也记录了张孝骞、林巧稚、吴阶平等一代名医的成长历程,许多中国首例乃至世界首例的疑难和罕见病案,也因此铭刻在协和的历史里。

目前正在协和医院举行的协和病历展,讲述了协和病历的变迁,也讲述了中国西医学百年发展的故事。病历展创作人员之一、内分泌科教授李乃适说,展览出来的病历,清晰地展示出医学发展的脉络与趋势。早期协和病历书写多用英文,虽然纸张已经发黄,但字迹清晰、工整,穿插在文字之间的,还不乏精美的医学绘图。协和至今保留严格的病历导师制,每年都会有教学经验丰富的医师一对一指导医学生如何书写病历。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病历取代了原来的手写病历。尽管病历的载体出现变化,但“如何书写一份好病案”的要求一直没变。此次协和对外展出的病历包括15位老一代协和专家书写的部分优秀病历,其中包括张孝骞和林巧稚教授的病历,他们也是出现在我国发行纪念邮票上的临床医疗领域专家。

能画漫画的医学生成了声乐家

如果有一位协和八年制博士的学生,精于绘画,最终却成为一名声乐家,担任了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是不是很传奇?病历展中的一幅漫画,背后就有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

这是1932级医学生林俊卿画的一幅漫画。画作中,众多专家围在一张病床旁,正在进行讨论。这幅漫画的场景就是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查房”。早在上世纪2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已经形成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期,已经有了“大查房”。每个科室都会在每周固定时间,聚齐专家,一起到病房查房。这其中,内科规模最为庞大。1932级医学生林俊卿参加了这样的“大查房”,他把每一名查房专家画得惟妙惟肖,业内人士一眼就能认出来画中的大专家到底是谁。

传奇的是,1940年林俊卿博士毕业后,回到上海当了一名儿科医生。但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研究声乐。于是,他逐渐成长为著名的声乐家,后来担任了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但他给协和医院留下的最深烙印则是这幅“大查房”的漫画。

最难受的试验医生甘当志愿者

在协和医院近百年历史中,曾经有过其他的名字。有一段时间,协和医院的名字是“首都医院”。这段时间,中国现代内分泌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史轶蘩正在研究儿童垂体疾病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1985年2月26日,身高116厘米,体重10.6公斤。”

这是一份关于矮小患儿的门诊病历。矮小患儿需要进行一种胰岛素低血糖生长激素试验。但这项试验的正常数据范围,必须从健康儿童那里获知。这种试验有一定风险:受试者要被注射胰岛素,出现“低血糖休克”的时候再口服或注射葡萄糖,让受试者“缓过来”。

这样的试验,在临床内分泌学里,被称为功能试验,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但必须是正常人作为志愿者来确定正常范围,并且有一部分功能试验的志愿者必须是孩子。史轶蘩毅然决定自己当志愿者,因为胰岛素低血糖生长激素兴奋试验理论上是最难受的,她和她的孩子们几乎做了所有功能试验。在她的感召下,当年内分泌科所有医务工作者及子女均成为志愿者,从他们身上得到的资料为后来的内分泌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电脑成像前医生手绘心脏肿瘤图

协和的病历上,医生手绘病历很多。时间来到2009年,一份选自2009年的内分泌科医生病历上,出现了心脏肿瘤的诊断。病历上有两张心脏的图片,但这两张图片不是医生手绘版本的,而是心脏CT经过三维成像之后打印的图片。至今,协和医院的医生多数能画得一幅好画,科技的发展让医生们省去了手绘的时间。病历也从原来的手写版本发展到电脑版本。一个字,一幅画,是变迁,更是发展。

一双手摸出医学史上经典案例

1977年的一张老病历,纸张已经泛黄。写这份病历的是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的内科大家张孝骞。他凭借一双手摸出了“间叶瘤”,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报告的第八例肿瘤诱发的低磷骨软化症患者,也是我国的第一例患者。

张孝骞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大家。1977年,已经80岁的张孝骞为一名不明原因的骨软化症患者会诊。通过仔细地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张老在病人的右侧腹股沟摸到了一个包块。他当即指出这个包块很可能就是患者骨软化症的病因,手术治疗后,患者果然痊愈。肿物病理诊断为间叶瘤。

张孝骞结合临床诊断,报告了中国首例肿瘤诱发的低磷骨软化症,这也启发了很多协和医生。此后,协和医院的医生遇到骨软化症的患者,都会全身上下摸摸到底是否有肿块。从1977年到2004年,医生们凭借双手,摸出来三名这样的患者。后来,有了新设备,可以检查出双手摸不到、位于体内深处的间叶瘤。从2004年到2009年,就发现了200多例。但张孝骞双手摸出的第一例患者,却成为医学史上的经典案例。

病历上情真意切“一封信”

宋鸿钊是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有一天,科室里一名年轻医生写了一份病历,疏朗地写了四行,简明扼要介绍了患者的病情。这份病历在此次展览中出现,是因为在这位年轻医生病历下面,宋鸿钊密密麻麻写了41行字,情真意切。

患者是一名需要终止妊娠的女性。多数医生考虑的角度是怎么来治病,但宋鸿钊在这段文字中甚至提及患者的家庭、环境、经济情况。他心里想着,患者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经济负担比较重。患者现在的情况可能一次手术能解决,但相对来说两次手术医生承担的风险更小。但是两次手术对于患者“又得一笔钱”。病历上这些“口语化”的表述,其实是一名医生对于患者的殷殷关切。

首个中国人命名的疾病名称

“肾性骨营养不良”——这是一种疾病名称,这个名字出现在1941年以后。

现在的临床医生都知道,肾性骨营养不良是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骨代谢异常,简称肾性骨病。患者表现为钙磷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1941年,还是一名襄教授的刘士豪在病历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内分泌团队的临床研究。

当时,刘士豪发现一些肾衰后钙磷代谢异常的患者,通过补充维生素D治疗没有效果。但补充另一种药物双氢速变固醇却十分有效,用详尽的数据推翻了当时国际权威的结论。此次展览中,从来自1941年的病历记录可以窥见刘士豪临床研究过程之一斑。后来,刘士豪与朱宪彝将研究成果著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提出了“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疾病命名,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名称。

病历要写得清楚画得明白

在协和医院,很多医生和患者讲解病情,看患者有点含糊,医生一点不含糊——拿起笔来就画画。医生优秀的绘画功底在病历上也有充分的展现。

一张1996年8月26日的病历上,有一张素描图。作者许小波是现任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的学生。许小波和同门兄弟姐妹一样,都画得一手好素描。赵玉沛要求学生:病历不仅要写得清楚,还要画得明白。这张病历显示的是肝胆胰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该手术方式可以治疗胰腺头部癌早期,严重胰、十二指肠伤等疾病。一张图上,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清晰可见。

赵玉沛对学生要求严格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协和医院的每位老师对学生要求都是如此。

观展提示

■时间:至12月下旬

■地点:协和学术会堂一层

■方式:私信北京协和医院

官方微博预约参观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阎彤 摄 张存制图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