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垃圾分类如何“入于心见于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将进课堂进社区

2020-01-13 15:12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想要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宣传教育必不可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将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促进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截至目前,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率达到60%。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在全市90%的街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如何引导市民积极参与,让垃圾分类“入于心见于行”。这两天,“垃圾分类”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各抒己见,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资料图 摄: 邓伟

杜娟代表

宣传个性化 才有针对性

现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手段似乎还不够丰富多样,市人大代表、东城区政协副主席杜娟表示,一些小区会选择某一天,在楼下的空场拉起横幅,现场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宣传材料,顺带再发点垃圾袋等小奖品。“不过,这样的宣传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来来回回参加活动的,总是小区中的一些老年人和积极分子,年轻人并不多。”

显然,垃圾分类宣传要更有针对性才行。杜娟提出,针对上班族,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入户宣传,除了发放宣传手册外,还可以同时赠送分类垃圾桶、垃圾袋等小礼品,使得垃圾分类从过去大面积的粗放式宣传渐渐向个性化宣传转变。对于孩子而言,垃圾分类宣传可以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对于成年人来说,垃圾分类则可以和各种活动相结合,比如党员回社区报到、周末大扫除这些活动开始之前,都可以先进行垃圾分类宣讲。

段淑珍代表

加强过程管理 防止“走过场”

市人大代表、海淀区建筑行业协会原会长段淑珍经常走进社区和单位,专门调研生活垃圾分类。这次上会,段淑珍代表带来了关于全面依法实施垃圾管理,提升北京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建议。

段淑珍认为,政府可以以垃圾分类为契机,提升北京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管理水平。她建议,政府应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加强监管,强化考核,奖罚分明。“我来自海淀,建议充分利用海淀区的科技优势,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采用先进的监控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严防‘走过场’。”

在调研中,段淑珍发现海淀区部分社区引入智能垃圾分类箱、创新积分兑换等方式可以推广。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的荷清苑社区就引进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平台“益起分”,并已与清华园街道部分商超、便利店开展合作,“报纸1公斤16分、易拉罐1个1分……在精准投放的同时,可回收物通过智能秤称重后可直接计算出可兑换的积分,在超市消费,受到居民的欢迎。”

卫爱民代表

尽快建设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设备

市人大代表卫爱民认为,垃圾分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垃圾终端处理的问题。“过去,我们在收了玻璃、陶瓷、大件物品后,还有一些数量少但危害大的垃圾,我们的终端设施设备难以有效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出发,卫爱民代表提出,要正确认识现有终端处理设施设备和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对没有经济价值、没有人收购的、数量不大但危害巨大的垃圾,加强其终端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应当建立对电池、玻璃、塑料、废机油等特殊种类的梳理,以种类为目标尽快建设垃圾处理终端设施设备。

另外,针对垃圾收运的中间环节,卫爱民代表提出,应当变垃圾周转为直接收运的管理办法,例如,周一收集玻璃,周二收集塑料制品,周三、周四收集其他垃圾,每周7天时间解决不同垃圾分类收运的中间环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调动大家分类收集的积极性,卫爱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现兑现”,通过实物奖励鼓励市民进行分类,例如每周固定时间收运塑料制品,市民提交固定量的垃圾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提升市民的积极性。

针对垃圾生产的源头,卫爱民代表建议,全市各行政部门应制定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垃圾减量规范,由市政府进行统筹安排,进而形成北京市级的垃圾减量规范。比如市商务委要制定北京市商品包装技术规范,从源头上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对于大件物品的包装,还要规定企业责任,谁造成垃圾谁进行处理和回收,必要时要征收垃圾回收的处理费用,倒逼企业落实垃圾减量。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叶晓彦 孙云柯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