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武汉“战疫”日记:医生一句评价 令人无上荣光
2月13日 星期四 天气晴
经过北京和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携手努力,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昨天下午康复出院。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今天是值得庆祝的一天,从早上到晚上,我们采访到的所有故事都关乎希望与信心。
今天下午,有4位患者出院了。她们原本都是重症确诊患者,看着她们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隔离病区走出来,步态轻盈、面泛红光,交谈起来底气十足,我完全想象不出她们刚入院时虚弱的样子。
在她们4个人当中,有3位年龄偏大,她们能平平安安地站在众人面前,就是向世界说明了一切——新冠肺炎是可以治愈的。我在她们身上看不出有任何后遗症的影子,采访过程中,她们也很兴奋,话题一直围绕着乐观的态度与坚定的信心。
时间回到今天上午,在采访有关“一封家书”的故事后,我问了医护人员这样一句话:“你们时常会提到某位患者上了呼吸机。那么,‘下来’的概率大吗?”
“非常大!”医护人员坚定地回答,让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呼吸机长什么样,光听到这个词就觉得如临大敌了,让人联想到的只有深深的恐惧。而如今面对新冠肺炎,使用呼吸机只是治疗重症患者过程当中的一种正常手段,只要患者有信心,希望就大得很。
今天结束采访的时候,作为初战告捷的仪式,北京朝阳医院的唐子人医生为我们记者团队拍了一张合影,一边拍,他一边说,“你们也是逆行者。”
回到驻地,有医护人员把照片发在了朋友圈,文字是这样描述的:“向镜头背后的英雄致敬,不穿白衣的战士!”
对我来说,医护人员这样的评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特派武汉记者 景一鸣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