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为了画出疑似患者的行动轨迹图,“侦探”们9个小时里都做了这些

2020-02-21 11:16 编辑:TF019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眼下,上海每天两次发布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和疑似病例人数。在关注数据上下起伏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也牵动着大家的心,那就是每个确诊和疑似患者的行动轨迹。他们去过什么地方了?和哪些人接触过?会不会和我的生活产生交集?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从字面上看,患者行动轨迹只是几个简单的场所,但这些地点以及相关的密切接触者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做个小测试:你能回忆起昨天在哪儿干了些啥么?一周前呢?两周前?越往前推,记忆越是模糊。抽丝剥茧、模拟推导,最终将人的只言片语拼凑成一张张完整的患者轨迹图,这就是流行病学史调查员的工作。

为了还原神秘的流调工作,劳动报记者来到了闵行区疾控中心蹲点,跟着这些“侦探们”体验了一场奇妙的“绘图”之旅。

时间:2月18日14:40

地点:闵行区疾控中心总值班室

“泓泓,你负责这个病例,他之前去过五院,有发热症状。”1楼总值班室内,值班员金宝芳递给流调员陈泓泓一张从第五人民医院传真过来的疑似病例门诊单。

闵行区疾控中心的流调小组有42个人,他们肩负着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流调工作。陈泓泓就是其中之一。

她迅速浏览了一遍疑似患者基本情况,迈开步子冲向应急物资准备室,换上白大褂,拖出一个拉杆行李箱。

这个箱子就是流调员陈泓泓的流调包。“一次性口罩10个,N95口罩2个,防护服2套,免洗消毒液1瓶……”她快速清点完物资,又抓起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样本箱,直奔院子。 院子里,一辆出勤车正等着她。半小时后,她将抵达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疑似患者小朱的流行病学史调查,同时带回检测样本。

上车坐稳,陈泓泓立刻打开电脑,手指飞快地输入病例信息。这是她参与流调工作后积攒的经验。按规定,从接到医院通知那刻起,她必须在2小时内填写完成流调核心信息报告,24小时内提交完整报告。除去路上花费的时间,留给她完成核心信息录入的时间不足1小时。

时间争分夺秒。在颠簸的车上,陈泓泓一边对照着门诊单,一边填表,身体和电脑随着汽车的摇晃而左右摇摆。

时间:2月18日15:46

地点: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第一次来五院做流调,不小心迷了路。兜兜转转,陈泓泓终于找到僻静的办公室,拨通了疑似病例小朱的电话。她铺开一张A4白纸,接下来的1个小时里,这张纸上将如实记录下所有的时间节点。 流行病学史调查最核心的内容是追踪病例出现症状前14天的行动轨迹。小朱是2月13日被社区工作人员送往集中隔离点的。而在1月27日-2月5日间,他和妻子都在外地探亲。陈泓泓在纸上迅速列了一个时间轴,1月27日—2月14日,后面空出来填写具体人员、活动。

“探亲这段时间,你和谁在一起,去了哪儿?”“怎么去的火车站,坐的哪班车?”“去过公共场所吗?比如超市、公园…”这是流调员问的最多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进行。

“我,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当问到其中一天具体活动场所,电话那头的小朱卡了壳。对于两周前的事情,他脑子里乱哄哄的,更何况他是第一次去那里,地名根本记不全。

“别急,是和老婆出去逛街了吗?有没有在小区里遛一遛?”陈泓泓感觉对话陷入了死胡同,试着建立可行性场景,模拟当时的行为,“你可以看看手机照片,说不定有记录。”

“就在小区里转了转,主要是陪岳父岳母。平时烧饭也是他们负责。”随着陈泓泓的引导,小朱似乎想起些什么。“那你和老婆出去买过菜吗?”陈泓泓又提出一种可能。

“也没有。”

“2月6日回到上海后,做了些什么事?”

“我…我还是想不起来…”说到这里,小朱开始焦急起来。

感觉到小朱情绪上的变化后,陈泓泓改变了直接询问的方式,开始拉起了家常。“这么久没回家,家里应该没菜了吧?有没有出去买菜?”

“去了去了!”彷佛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小朱开始陆续说出行程细节……

“菜场地址是哪里?几点去的?”

“我查查看…”在陈泓泓的提醒下,小朱通过支付宝账单找到了当天的确切时间地点。陈泓泓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在流行病学史调查过程中,像这样引导患者回忆的小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通过手机上的支付证明、票据等,可以找到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照片,也能找得出行动轨迹或者引发回忆。如果还是没办法确定,就以患者家属为突破口,患者和家人共同回忆当时场景,一步步引导,同时也是一步步印证。

时间:2月18日17:26

地点:出勤车

从疾控中心出来时,还是阳光明媚;收工返程时,已是夕阳西下。上了车,陈泓泓第一件事便是掏出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猛喝了一口。1小时的“聊天”,没有一分钟的停顿,她早已口干舌燥,嗓子嘶哑。

稍微缓了缓后,陈泓泓又开始填表,在之前记录表上圈重点。

一份准确完整的流调报告,必须详细记录下患者在各个时间节点里所有的活动,并要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这意味着,患者的行动轨迹必须经得起推敲,行为符合逻辑,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细致。任何一个细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使报告推倒重来。

陈泓泓习惯在回程路上就开始复盘整个活动轨迹。因为患者记忆常会有偏差,复盘时就会发现其行为逻辑上的不顺畅,一旦看出问题,流调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患者或者家属复核情况。

时间:2月19日00:38

地点:闵行区疾控中心总值班室

输完最后一个空格,鼠标轻点“保存”,小朱的流行病学史调查报告终于完工了。陈泓泓长吁了一口气。这时她才发现自己有些饿了,于是从旁边的柜子中取出一碗方便面。熬夜吃夜宵,这是她长期以来加班养成的习惯。 事实上,这不是陈泓泓第一次凌晨加班。对于流调员来说,24小时待命值守是家常便饭。而流调时间常常集中在下午,甚至是凌晨。收到医院发来的疑似病例信息,便要立即出发。从疫情发生以来,流调任务非常繁重,队员们都自觉守在疾控中心待命,只为了减少路上来回的时间。

这天凌晨,这份花费了9个多小时的行动轨迹图被火速上报。几个小时后,天光放亮,一场围绕患者小朱的流行病防疫战在全市的各个角落打响了。

延伸阅读:

“天津福尔摩斯”破解百货大楼病毒传播链,背后细节值得借鉴

近日,在天津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对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做了一场犹如“教科书式”的讲解。张颖也因此成了“网红”,被网友赞誉为“天津福尔摩斯”。

那么,张颖是如何带领传染病预防控制室的同事分析病例的?这背后还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呢?昨天,记者对张颖进行了专访。

抽丝剥茧,建立5例病例流行病学联系

张颖:“百货大楼里第1个病例是来自于小家电区的一个售货员,没有任何武汉的流行病学史。之后又出现了第2个、第3个病例,跟第1个病例不是同一个售货区的。”

春节后,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内先后确诊了多例新冠肺炎病例,形成了由公共场所蔓延到家庭内部的多起聚集性疫情。建立起流行病学的联系,成为破解宝坻百货大楼疫情蔓延的首要一步。这时,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受命和同事对上述3个病例进行调查,但都没有收获。正当张颖感到头疼时,宝坻第4个病例、第5个病例陆续出现,让整个调查拨云见雾。

张颖:“第4个病例有另外一个情况,他发病非常早,是在1月21号就发病了,先后两次到天津市附近的L市去进货。第5个病例是曾经去过百货大楼购物的一个顾客,他同时去了几个区域,包括第3个病例所在的区域,流行病学联系终于是建立起来了。”

经过排查推理,张颖和同事们建立起5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联系。结论是:第4例售货员在外地感染,回津以后发病,造成了百货大楼内的病毒传播。第5例顾客购物时被感染。由于整个疫情排查的过程对病毒的“作案链条”抽丝剥茧,张颖被网友赞誉为“天津福尔摩斯”。但在张颖看来,网友们看到的只是这个案例有趣的一面,而这背后却是流行病调查人员大量的辛苦工作。

张颖:“我们特别喜欢把这些个案的病例叫做珠子,传播链就是那根线,我们经常说要抽丝剥茧,把这根线理出来,然后把这些珠子串起来,根据流行病学的联系,再判定这起疫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果断决策,避免疫情进一步传播

为了尽早找到病毒传播链,从1月19日开始参与对疫情研判以来到现在,张颖和她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工作。国家规定需24小时对个案完成的流行病调查,张颖5个小时就力争完成,为的是与病魔抢夺时间。为了了解每一个细节,做流行病学调查时,张颖能够当面做访谈的就不用电话采访,为的是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有时他们还必须进红区,同时面对一些未知的风险。

1月21日,天津动车客车段确诊两例新冠肺炎患者,当天晚上11点,张颖就来到客车段车间,开展流行病调查。可就在调查的过程中,又有两名工作人员相继发热。张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聚集性疫情,对于一个有着800多人的单位来说,形势非常危险。她立刻终止调查,对发热病例进行紧急处理,天津市也果断决策,连夜对天津动车客车段实行封控。

张颖:“幸亏我们反应比较机敏,能够意识到潜在的风险,所以后期就避免了疫情在社会上进一步传播。客车段后来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包括升级都有效地把它控制在了家庭内部,后期就没有再出现其他的家庭内部传染。”

“更希望自己从事的疾控工作成为‘网红’”

在自己的视频被放到网上后,张颖似乎突然火了起来。张颖说,她更希望是自己所从事的疾控工作成为“网红”。

张颖:“这次在网上大家都说的一句话是,医生是减少存量,我们是减少增量、控制增量,确实是这样子。我们公共卫生面对的是一个群体的防控。所以从我们这儿减少增量的话,其实也减轻前线医务人员治病的压力。”

目前,随着天津各个区开始复工复产,天津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又迎来新的挑战。张颖说,她和同事仍将继续保持一级的战时状态。

张颖:“我不想在新闻发布会上再出现,出现就是带着案例去,要再次教育大家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那证明咱们的疫情又有反弹了,所以我希望不要再去了。”

来源:综合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流程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