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意大利新增5322例,美国累计确诊破万,“免疫”该如何理解?

2020-03-20 17:50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截至当地时间3月19日18时,意大利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035例,24小时新增5322例,累计死亡3405例,治愈4440例。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至美东时间19日上午11:00左右,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至少达10259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发展,不同个体染病后的临床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有些患者甚至能够依靠自身免疫力和医院治疗较快地治愈康复。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注意到免疫力在抗病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提升免疫力避免病毒侵体,成为大众日益旺盛的防疫诉求。

▌陈梦溪


《抗新冠肺炎,从提高免疫力开始!》田华琴 陈学彰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免疫学是一门又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有过关于免疫学抗病的记载,而现代免疫学作为一门学科,如果从1796年詹纳发现牛痘疫苗算起才不过两百多年时间。近几十年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学开始备受重视,相关研究成果突飞猛进,形成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比如感染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等等。

《免疫》一书的作者尤拉·比斯记得儿时听当医生的父亲讲过这样一个神话,海洋女神忒提丝为了让半人半神的儿子阿喀琉斯永远健康,提着他的脚踝将他浸泡在冥河中,这令他浑身刀枪不入,唯一的漏洞是脆弱的脚踝——最终阿喀琉斯也死于毒箭射中脚踝。这是北欧神话中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的故事,常用于比喻人唯一致命的弱点。这是比斯第一次联想到免疫力这个词。几十年过去了,直到她自己做了母亲,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疫苗、在美国肆虐的H1N1流感和面前毫无保护的脆弱小小婴孩时,她发现自己完全不清楚在众多疫苗中该给儿子打哪种。打了不一定管用,不打又不放心,本着“宁可错杀也不错过”的原则,只好全都接种一遍。和所有焦虑却外行的母亲一样,比斯迫切地想知道免疫系统的运转原理,作家的身份让她决定以“免疫”为课题写一部作品。

《免疫》[美]尤拉·比斯 著彭茂宇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而《叩开免疫之门》的作者则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生动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免疫:“恢复身体健康”须完全靠生命自己的力量,外物尽可多少有一点帮助,药物如果有灵,是因其恰好用得合适,把生命力开出来。”作者看来,从西医的角度讲,“把生命力开出来”指的就是发挥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什么是免疫系统?《叩开免疫之门》简明地概括:免疫系统就是人体对抗感染、入侵的一套防御体系。一般来说,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以及抗体、细胞因子等多种免疫相关分子。免疫器官又分成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包括胸腺、骨髓,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主要位置;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相关组织。免疫细胞则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免疫学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并不轻松的专业课程,市面上关于免疫学的科普图书少之又少。对普通读者来说,这几本科普小书让我们一窥医学免疫学的样貌,了解自己的身体,理智地面对疾病。

在符号学家眼中,“免疫力”这个词包含丰富的隐喻。《免疫》书中考证,英文中的“免疫力”一词在被用于疾病这一语境之前,是一个法律词汇,用于描述豁免对政府的义务。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强制接种疫苗之后,这个词才逐渐开始具有“不会染病”的意思。中文中的“免疫”相反,是先有“免除瘟疫”的本意,才发展出后来的“不受……的影响”等引申含义。每一个词汇的演化过程都充满了隐喻,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说的那样,我们会对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对患有不同疾病的人群带上不同的有色眼镜,这是文化中的潜意识的作用,尽管我们本不应该对某些疾病抱有歧视。

比斯看来,我们常用“翻译”一词来为免疫注入“拟人”的个性。我们的细胞或许在相互交流时,就像由它们所组成的人一样,会使用自成系统的信号和符号,即某种意义上的语言。

“免疫力”这个词也包含着丰富的隐喻。作者观察到,“免疫系统”一词在被科学界使用了短短几年后便进入了大众视野,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了起来。为什么人们这么快地接受并关注了“免疫系统”这个词?作者引用人类学家艾米丽·马丁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身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精巧的系统,很多反应是自发的,所以当人们想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的时候,又有一种无法掌控的无能为力感,而提高免疫力成了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到的事情。这暗示着,如果我们努力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健康的事物、勤加锻炼,不抽烟喝酒,就可以提高免疫力,这是对谨慎的生活方式的回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们对患有艾滋病的人群产生联想,认为这些得了免疫缺陷疾病的人一定也有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很可能是一种新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足月健康的婴儿虽然一出生就发育出完整的免疫系统,但应对各种各样的细菌和病毒还是会有些吃力。我们提到免疫系统时常会借助一些军事词汇来隐喻,如人体就像战场,免疫系统就如保家卫国的军队,抵御着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在这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每分每秒免疫系统卫士都进行着牺牲自我消灭敌人的战争。婴儿的免疫系统之所以脆弱,因为它就如同没上过战场的军队,尽管装备齐全,却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和敌人的样子,自然战斗力不强,比如它们很难穿透流感嗜血杆菌黏稠浓密的表面。新生儿出生时,体内循环着母亲的抗体,而母乳喂养会令他们补充更多来自母亲的抗体,这是一种被动注入的免疫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母乳喂养的原因之一。接种疫苗是另一种让婴儿免疫系统迅速成长的方法,它们通过疫苗的形状识别和记忆未来漫漫人生中可能会遭遇的敌人的样子。

作者去修了免疫学的课程,讲课的教授并没有用军事词汇来形容免疫系统,而是用了更加生活化的、柔和的两个词语形容我们的免疫系统工作的方式——美食和教育——免疫细胞“吃掉”病原体,“指导着”其他细胞做出反应。同时,免疫系统与病原体之间互相演化,这是一场持久的共存,病原体也会“偷师”免疫系统的一些策略来保护自己。我们的后天免疫系统也在“偷师”病毒,适应性免疫系统即产生长效免疫力的那套系统,被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借鉴了病毒DNA的核心技术。

免疫是把双刃剑

比斯的儿子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者很敏感,他一感冒扁桃体就肿胀得不像话,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但比斯犹豫不决,因为她看书知道扁桃体也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纠结中她发现自己的父亲和许多亲戚都切掉了扁桃体——“二十世纪早期这个手术常常被用作一种包治百病的手段,被广泛施用于儿童身上”。这个手术作为“一劳永逸”的手段一度风行,但后来不断有研究表明切掉扁桃体的风险大过好处,人们才慢慢开始警惕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是不是一种过度治疗。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一直以来最大的反思,即免疫系统的过度警觉是必要的吗?扁桃体就像是一个兢兢业业站岗的哨兵,如果我们取消了这个岗哨,究竟是好是坏?同理身体众多的免疫系统,借用这些不一定恰当的军事比喻,每一场仗打得都是有必要的吗?如果战役规模过大、过于激烈,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究竟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作者对此进行了较深度的探讨:在免疫学里,“监管调控”这个词指的是肌体为了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而使用的策略。我们生病时会感觉不适,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不总是温柔的。发烧能减缓细菌的繁殖速度,但如果发烧导致体温过高,却也会破坏体内酶的活性。炎症反应能保护细胞,但如果听任其发展而不控制,它也会损伤肌体组织。对免疫反应至关重要的化学信号如果过量,也可以导致器官衰竭。如果保护的冲动不受监管调控,它就是双刃剑:必不可少,却也十分危险。

《叩开免疫之门》一书就详细讲了几种“自伤”的典型疾病,作者看来,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增强免疫力”似乎变得经不起推敲。几乎没有一种疾病能与机体的免疫应答脱开关系,免疫应答既可以是捍卫人体健康的卫士,也可能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元凶。因为过强的人体免疫反应有时反而会成为致病的原因,尤其是错误攻击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

《叩开免疫之门》秦志海 顾漩 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书中举了几种常见的由免疫过分反应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将自己的肝脏当作异物发起攻击,造成极为凶险的肝炎,病情发展之快往往在能够采取措施之前患者就失去了生命;斑秃俗称“鬼剃头”,是免疫系统将自身的毛囊当作了入侵者,导致毛发脱落,这种病虽然不危及健康,但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治愈;花粉过敏引发的哮喘是免疫系统将花粉这种原本无害的物质当成敌人,疯狂地发动攻击而让身体产生了过激反应;银屑病可以使用药物控制局部的免疫应答,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未来有望通过疫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什么是群体免疫力?

在《免疫》一书中,比斯提到了“群体免疫力”的概念。“群体免疫力”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畜群免疫力”,最早用于描述牛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有什么特殊。相关文献记载,早在1840年就有医生观察到,即使只给一部分接种天花疫苗,也可以一定程度抑制住这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

英国曾在1853年推行《强制接种法案》,要求所有的新生儿都必须接种疫苗,但这项法令遭到了大众的抵制。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比斯看来,你的免疫力并不全部由你自身决定,我们的身体不是独立的,免疫力的高低也依赖他人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社群整体免疫力较高,那么他的免疫力等于也随之提高了。相反,如果每个人都去接种疫苗,那某个不想接种疫苗的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去接种呢?作者借用姐姐的话:“我们的健康依赖于他人所做的选择。每一个社区的免疫力提高,恐怕相当于一个国家整体免疫力的提高。

群体免疫力的基本原则,是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一个“免疫力银行”,集体接种疫苗的效果大于单独个体的零星接种,接种了疫苗的个体相当于将免疫力“捐助”给没有接种疫苗的个体,让病毒很难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家和免疫学家开始研究”群体免疫力“这件事,书中的资料表明,各种群体免疫力模型都表明个体的接种和国家的群体免疫力是相辅相成的。这其中也有着隐喻:免疫细胞消灭个体病毒,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每个人就像每个国家的免疫细胞,每个人的健康有益提高这个国家的整体免疫力。

这类似于建立在“个人账户”之外建立一个“公共信托基金”。此外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疾病的治疗预防的突破都是各个国家医疗专家和卫生机构合作共享的结果,推而广之,现代科学本就是一种集体智慧,同样没有哪个人或国家是一座孤岛,疾病面前,人类携手攻坚,这也是群体智慧的一种表现。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