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1300余封投稿生成“2020窗口档案”,从另一个角度看疫情百态

2020-03-23 13:55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两个月来,很多人因为疫情宅在家里,窗口成了观察世界的通道。

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2020窗口档案”影像征集活动自3月5日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目前共收到国内投稿1300余封。接下来,主办方将对投稿进行三轮评选,获选作品将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并颁发证书,同时推出在线展览。

透过窗口,记录历史留下档案

受到疫情影响,全国很多美术馆、博物馆都关闭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也从1月24日起闭馆至今。

“这么严重的疫情,博物馆不能工作,大家都很焦虑,于是就召集了很多老师和艺术界的好朋友一起讨论,看线上展览怎么做。”本次征集活动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告诉记者,当时大家都认为,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线上,而是要主动策划一些超越现有展览空间和内容的活动。

在苏丹看来,艺术博物馆具有记录人类历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而眼下的这场疫情显然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涉及全世界范围,并且已经从公共卫生话题上升到了影响国际经济、外交的复杂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文明的进程,也催生了一些变革,“如果我们能把它记录下来,几十年后,再回看这些影像档案,就能够提醒我们自己,不要忘记历史,要把我们这个世界维护得更好。”

用影像记录历史,在当下也有特殊价值,“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集体禁足在家的情况,这带来了很多景观的变化,街道没人了,广场空旷了,学校大门紧闭,每家的灯光到了晚上都会点亮。”透过窗口,这一切变化成为我们的共同记忆。

最终,“2020窗口档案”定义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窗口”是限定,“档案”是根本。“二十多年来,我从未这样长时间待在家里,窗户对每个人的意义不言而喻。但窗口的意义绝不仅于此,它还是收集历史信息的工具。记录是一份责任,对自己对历史都是一样重要……”苏丹注意到,不少普通市民早已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在疫情期间拍下的照片、视频,这不仅成为大家了解社会的窗口,也为隔离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些分享的快乐,“我们的征集活动,就是希望通过适当的引导,让这种记录更严肃,更有历史文献性。”

在策展说明中,他这样写道:“图像转向的时代到来之后,进而真正进入至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大数据时代,留档的权利开始为个体所享有。于是,在建档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被手机和互联网赋予更多的机会来捕捉历史的碎片。作为艺术博物馆,当下的职责便是通过策展人缜密而巧妙的构划,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动员所有民众去参与这个‘档案’的构建。”

不煽情不摆拍,评选看重纪实性

“2020窗口档案”影像征集活动由一百余位文化艺术界人士联合发起,目前已收到国内投稿1300余封。其中除了艺术家的参与,更多的作品来自普通网友,“对于本次活动来说,艺术性不是首位的,纪实性和事件的独特性才是首位的,所以说,普通人的记录更有意义,它的客观真实会弥补形式上的不足。”相对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往的展览来说,这次征集活动更加接地气。

普通人窗口中的世界展现着完全不同的面貌。其中,让苏丹很感动的一幅摄影作品,是一名四川的僧人在窗前的背影,他正在面对着大山诵经,“这张照片拍得很普通,但代表了特别美好的心愿,很多人可能都在这么做。”再比如,有一幅作品拍的是一位在北京的艺术家和她两个在南京的孙子,通过手机视频窗口对话。“这就超越了我们对窗口的传统定义,是互联网思维。”

为了收集到更多不同维度的影像档案,苏丹也去了很多机构采访。“我到了一家养老院,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因为老人是高危人群,所以养老院在一月中旬就封闭了,家属不能探视,很多老人就会闹情绪,那些工作人员就一直没回过家,留下来陪着老人,纾解他们的焦虑。”他还去了一家大型餐饮公司,“一方面公司的经营受到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挑战非常大,他们的员工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视频、照片。”

目前,征集活动的国内部分已经收官,将由初审委员会甄选出入围作品。接下来的复评环节,将面向公众开放网络评选,而在四月初的终评阶段,终审委员会将最终评选出进入线上和实体空间展览的作品。“我们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参与到评选中来,评选标准绝对不会完全以视觉效果来衡量,我们喜欢的不是煽情或摆拍的东西,更倾向于纪实。”苏丹透露,未来计划把这个展览做成巡展,让更多的博物馆加入进来。

与此同时,此次活动也开始向海外征集作品,目前已经将征集帖发到了意大利、伊朗、韩国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意大利人在窗口唱歌的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已经有一位85岁的意大利艺术家给我回信,会让他的朋友们也参与到我们的征集活动中来。”

在严峻的疫情之下,艺术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为战疫鼓舞士气、记录历史。“我们现在谈的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宣传工具,而是一种理性和情感双重驱动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具有强大社会能量的。”苏丹认为,艺术能够塑造人,让公众共同参与到一项意义深远的艺术活动中去, 也能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受益,“相信每个人制作档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强化档案意识的学习,这可以看作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而公共教育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李俐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