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天坛医院医疗队援汉记:把“天坛标准”带到武汉

2020-04-01 14:40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1月27日,北京援鄂医疗队集结出发当天。北京天坛医院医疗队领队顾怡明率领着12人的队伍汇入医疗队。

她反复审视着手上这份名单,在北京援鄂医疗队136名医护人员当中,年龄最大的和年龄最小的医护人员都在自己的队伍里,同时,这也是拥有男护士最多的一个团队,共有6名男护士参战。

除了派驻的医学专家,拥有大量丰富经验的护理人才,也是此次出征武汉的天坛“十二勇士”团队的一大特点。

改造病区并调整工作重心

北京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时,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病区再改造工程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天坛“十二勇士”当中,包括院感专家,59岁的石月欣是全北京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凭借丰富的经验,对比“两线三区”防控要求,结合现实情况,以保障医护人员安全为准则,石月欣配合北京援鄂医疗队出谋划策,在24小时内最大限度使病区完成改造。

在战斗进入决胜期时,北京援鄂医疗队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患者新冠肺炎病症逐渐转轻,但多数患者合并症多、年龄大成为新的特点。保障这类患者安全,并能够顺利出院成为新课题。北京天坛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护理组及时调整护理工作重点,护理工作由危重患者护理、治疗向轻症患者护理、康复转型,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跌倒、防血栓、肺功能恢复等方案 ,他们把“天坛标准”的护理服务带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隔离病房。

有针对性提供护理服务

按照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全市46家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的患者,分期分批向医疗资源丰富的十家定点医院集中,这十家定点医院里就包括北京援鄂医疗队负责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患者增多,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大,同时病房内现有患者轻症较多,年龄较大且身体虚弱,他们很可能在下地活动、如厕等时候发生滑倒、跌倒等意外,甚至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天坛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护理组成立“防跌倒小组”,专门制作“防跌倒十知”的宣传材料,每天到病房里对患者,特别是新入院患者、跌倒高风险人群进行宣教,提醒患者防止跌倒、坠床等“十大风险”和防范措施。

“防范跌倒是‘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方面,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早日康复出院。”队员王博说。

针对有些患者肺部适应性较差、呼吸功能受损,活动量减少、血流变慢,血小板聚集,容易出现双下肢的静脉血栓,增加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等情况,医疗队成立“血栓预防小组”“肺功能康复小组”,分别“创作”了有针对性而又简便易学的“踝泵运动”和“呼吸操”,患者住院期间掌握以后,出院回家也可以进行康复锻炼。

北京天坛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顾怡明说,医疗队在继续保持日常护理水平的基础上,调整护理工作的重心,针对患者日后康复、回归生活的需要,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更贴心的护理服务。

勠力同心 克服困难

“每个人都克服了自己的困难,”顾怡明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上了一线;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队员们不惧风险、不怕疲劳,完成了艰难复杂的任务,每名队员都是好样儿的。

北京天坛医院医疗队领队 顾怡明

石月欣是北京援鄂医疗队院感组专家当中的一员。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无法达到“两线三区”标准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满足隔离防控需求,是这位59岁“老将”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刚到武汉,她就投入到病区硬件改造、制定防控流程的工作中。紧接着,她为大家进行防护培训。一次次现场督导,她的严格近乎苛刻。“他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保证他们都平安回家。”59岁,本应做好退休准备的石月欣,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她的精神时刻鼓舞着其他人。

来自感染科的辛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之一。只要她值守病区,给重症患者定时翻身、清理大小便、护理口腔、调节呼吸机参数……这些脏活儿、累活儿她事必躬亲。2月15日,武汉刮起七级大风,辛枫在夜班途中意外受伤,一棵被大风吹倒的树划伤了她的腿,她只是擦了点药水。轻伤不下火线,她没有丝毫后退的想法。

“90后”姑娘李百一,此次主动请缨参战。正是爱美的年纪,她却狠下心让队友把自己的长发一刀剪掉。

此次北京天坛医院医疗队共有6名男护士参战,这是北京援鄂医疗队的12家市属三甲级医院当中,派出男护士多的团队。在隔离病区里,搬运重物、推担架车等工作他们奋勇当先,这不仅是体力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让原本力气不足的女护士们少接触重物,也避免了划破防护服的可能。

袁磊是一名90后,出发来武汉的当天,他才得知自己的妻子怀孕了,他还是毅然来了。“别人会给自己的孩子讲安徒生童话,将来我要把在武汉亲历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在北京援鄂医疗队逐步扩张病区时,当地医护人员严重缺乏穿脱防护服的训练。这是一个要解决的棘手问题,袁磊放弃休息时间,夜班倒白班,为他们当起了示范员。

王皓是北京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黄阿姨刚入院时情绪低落,王皓每次值班时做完护理工作,都会再到黄阿姨床旁开导她,希望能用年轻人的朝气去感染她,让她坚强起来。在病房停留的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就越大,王皓却愿意为了患者们多留一会。这个大男孩的耐心和细心,让阿姨们对这个个子高高的男护士印象深刻。出院当天,黄阿姨硬要塞给王皓100元钱,“她让我买点水果吃。”王皓连忙拒绝,“我说一会您出院的时候跟我拍张合影就行啦。”

王博、罗贇、侯玉华、张亚铮,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变着部分患者对男护士粗枝大叶的偏见。他们是第一批来到隔离病房采集咽拭子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率先完成了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的高风险操作。

男护士表现出色,男大夫也当仁不让。裴迎华和杨燕琳两位医生分别来自呼吸科和重症医学科,强烈的责任心、过硬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医疗队的中坚力量。刚到武汉时正值寒冬,杨燕琳查房出来,汗水能把刷手服浸个透彻,但这些在他眼里都比不上救人重要。“危急情况下,每一次我们心里都只想着‘抢救’这一件事。尽我们最大努力,把能做的都做到。”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景一鸣 王雅贤 本报记者 和冠欣 摄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