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女子加了别人微信,删除对方后,出事了!

2020-06-04 10:38 编辑:TF020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在看到有关报考健康管理师的广告后,大连市民刘女士进行了咨询,后来她放弃了打算,于是删除了客服人员的微信,结果刚一删除,对方就打来了电话,而挂断电话后,垃圾短信就涌了进来,在随后的35分钟内刘女士共收到68条垃圾信息。

感觉不妥后删除客服人员微信

市民刘女士经营小生意,为了提升自己,拓宽工作渠道,她一直想考个证书,当从网上看到有关报考健康管理师的广告时,刘女士进行了在线咨询。

后来觉得在线咨询不方便,刘女士主动向客服人员索要了微信,双方加了微信后进行了交流,刘女士说此举也证明自己最初有很强的报考意向。

刘女士说,在付费之前,自己本想问清楚怎么学习、怎么考试、学哪些课程等关键问题,但是在对话中她发现,对于自己问的每一个问题,客服人员都不会正面直接回答,而总是发送一些名额有限、报名很快截止、万元课程包找工作这样让人感到很紧迫的信息。

这样的情况,

让刘女士反而觉得没有了把握,

于是6月3日,

她删除了客服人员的微信。

35分钟内收到68条垃圾短信

然而,刚删除不久,她就接到了客服人员的来电,“刚开始我非常诧异,我没透露个人信息,客服是咋知道我电话的。” 刘女士说,很快她回忆起来,在线咨询过程中,她曾输入过自己的手机号码。

刘女士找了个不想报考的理由搪塞了过去,然后挂断了电话。通话记录显示通话时间是在11时32分,通话时长共58秒。

挂断电话后,刘女士就开始收到垃圾短信。“怎么这么巧,不偏不倚就这个时候收到垃圾信息。” 刘女士怀疑是客服人员所为,于是把电话打了回去,但是对方并不承认。

垃圾信息不停的发来,都是各大平台的验证码,记者看到,从11时33分开始,刘女士在35分钟的时间里共收到68条垃圾短信,平均每分钟两条 。

无及时有效的制止办法让人无助

在这个过程中,

刘女士还收到银行发来的验证码,

因为确实使用这家银行的业务,

这一度让她担心资金安全。

而由于不知垃圾短信何时停止,这其间刘女士曾向银行、通讯运营商、警方等进行求助,除了银行告知资金安全并无影响外,对于垃圾信息的骚扰,各部门都没有及时有效的制止办法,这一度让刘女士感到无助,好在被狂轰滥炸半个小时后,垃圾短信停止了。

刘女士说,这番经历后,自己越发庆幸没有被客服带节奏报名缴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垃圾短信跟他们有关,但是如此凑巧嫌疑很大。” 刘女士说。

根据刘女士提供的电话号码,

记者联系了客服人员,

对方再次否认与垃圾短信有关,

对于“如何解释会如此凑巧”,

对方回答“就是巧合” 。

《民法典》进一步强化了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事实上,像刘女士这样被垃圾信息骚扰的案例并不鲜见,受害人的隐私在饱受侵害和骚扰的同时,又没有好办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制止。

采访中,律师告诉记者,5月28日诞生的《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进行了专章保护,在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记者看到,在《民法典》中明确了6项禁止侵害他人隐私权的具体行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以电话、短信、及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律师指出,在《民法典》正式实施后,像刘女士遇到的这种动辄被垃圾短信骚扰的情况将会有改变。

延伸阅读

烦!骚扰电话究竟是谁在放任?公众的愤怒和无奈必须正视

您想知道不胜其烦的贷款电话从哪里来的吗?您想知道自己的电话怎么那么多人知道吗?去年,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长期以来,饱受贷款、房产、家教等推销电话骚扰的人,都怀疑存在一条泄露公民信息的黑色产业链。记者冒着危险潜入虎穴,暗中采访到的事实,再次坐实了人们的猜测。

揭开骚扰电话源头企业的黑面纱,其实人们更想知道产业链上游的黑幕,究竟是谁向他们提供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为骚扰者提供精准制导的“炮弹”,即便不是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也是不折不扣的帮凶。其行为的恶劣程度比直接骚扰者更甚,已经涉嫌违法。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企业、银行和房地产中介,是非法信息的源头。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让人称奇的是,记者在某机构看到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赫然包含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很显然,没有大的内容提供商,单靠个人从互联网或其他渠道收集,很难做到这么具体而专业。

骚扰电话早已成为社会公害,虽然人人喊打,但骚扰电话依旧打个不停。是真的治不了,还是不想治?不要再让公众无休止地猜测下去、担心下去,“骚扰电话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或许是年轻人,或许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或因此而愤怒,或因此而无奈,而所有这一切,都拜不光彩的利益所赐”,无论是对骚扰电话负有监管之责的电信运营商,还是对保护用户隐私负有监管之责的企业主体,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难道也像用户一样“无奈”吗?既然记者已经摸排到了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各个监管部门要视这个报道为一封公开举报信,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跟进,固定证据、查清事实,在挖出罪魁祸首的同时,摸清整个黑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查清每个环节上相关主体的性质和责任,斩断信息泄露的产业链,严格依法让它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规定得清清楚楚,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没有人希望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尴尬。

来源:综合半岛晨报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