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女子利用900次航班延误骗保300余万元,专挑延误率高航班

2020-06-10 09:06 编辑:TF010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航班延误是很多人不愿遇见的,但女子李某却十分乐于这种情况发生。从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余万元,真可谓“航班延误,发家致富”。然而,这笔“财富”却是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之后利用飞机延误骗取理赔金获取的。

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鼓楼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账到了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根据掌握的线索,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

在李某的住所,办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这些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

民警告诉记者:“在购买航班之前,李某会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虽然她人在青岛,但她买的航班却不是从青岛出发和到达。 在网上综合评论找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起飞的时候再去看它的天气,她在心里估摸后再去购买航班对应的延误险。”

据调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其以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 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能获得如此高额的理赔金,李某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经过民警的细致调查,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步,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 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李某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为逃避系统核查,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票索赔。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不等。 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在李某的笔记中,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李某就是通过购票来虚构行程,之后利用延误索赔来达到骗取理赔金的目的。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据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目前,李某已被鼓楼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延伸阅读:

企业高管利用航空延误险漏洞,707次成功骗保14万余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类似事件在南京曾发生过。

4月16日消息,南京江宁公安分局高新区派出所侦破一起保险诈骗案,身为某企业高管的犯罪嫌疑人汤某,利用航空延误险的漏洞,冒用他人身份大量购买了707笔航空延误险,蓄意骗取保金14余万,非法获利11余万元。

据介绍,2015年左右,汤某花钱通过非法渠道购得4000多人的身份信息用于理财投资。2019年9月,汤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姓腾的朋友。得知腾某有一种发财的捷径后,于是向他了解并学习购买飞机延误险赚钱的途径。

据腾某供称,具体操作流程为在某机票订购软件上选择天气比较恶劣的航班机票和延误险,延误险40元每人,如果该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或者取消,可获赔200元每人。

从2019年10月起,汤某利用之前非法所得的他人身份信息,疯狂购置机票和延误险。2020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腾某更是利用多个航班临时取消的机会,疯狂操作。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清单,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3个月的时间内,汤某共计获赔707笔延误险,总计141000元,除去汤某支付的保险金,获利113120元。

今年3月底,民警接到保险公司报案后,展开了严密的侦查,多方搜集证据后,于4月6日成功将犯罪嫌疑汤某抓获。目前,汤某因涉嫌保险诈骗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来源:综合 齐鲁晚报 扬子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