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航班延误,发家致富”?多平台现已填补漏洞:不乘坐不予理赔

2020-06-12 09:21 编辑:TF024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航班延误,发家致富?”6月10日,江苏南京警方披露,自2015年至2019年,嫌疑人李某用自己和他人的20多个身份信息购买了近900次航班的延误险,获得了近300万元的保险理赔。但李某并非真正乘坐了这些航班,而是利用自己曾经的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挑选延误率较高的航班,伺机购买延误险索赔。

不少网友疑惑,购买了机票,不乘坐飞机,飞机延误了也能获得航班延误险吗?

对此,6月11日,澎湃新闻查询多家互联网商旅平台,采访了多位保险机构相关从业人士,发现已有许多平台将“航班延误致富”的漏洞堵上。

例如,去哪儿平台的条款已规定,投保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可能发生延误,保险人不承担赔付责任。此外,去哪儿网、携程规定,未实际乘机,即便航班延误也不能获得赔付。

有保险机构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会登陆官方民航信息服务提供商校验用户客票的使用状态,显示已使用的才会理赔。

对于李某为何能在不乘机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航班延误险赔付,澎湃新闻暂未联系到涉事公司了解详情。

已有平台堵上“推断会延误才买延误险”漏洞

澎湃新闻2017年曾报道,所谓航班延误险是指投保人(乘客)支付保费,当保险合同约定的延误情况发生,投保人就将获得相应的赔付。购买航延险时,起赔时间(一般指被保险人实际搭乘航班的原定起飞时间算起,到航班实际起飞时间为止)和赔付方式是两个需要关注的重要因子。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航延险主要有三类:航空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航空旅行险;银行信用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航延险;保险公司通过商旅平台销售的航延险。在商旅平台销售的航延险中,产品也并非局限于航延险,不少为航延险、航空意外险等产品组合。

一般航班延误险延误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澎湃新闻查询发现,不同的互联网在线旅游购票平台对于理赔金额、理赔条件和除外责任约定不完全一致。

记者在去哪儿网随机挑选一张上海至广州的机票,机票中的航空延误险可以自行勾选,其中保险产品名称为易安延误险,保险费显示为30元/份,对于航班延误的保险责任及保额规定如下:被保险人以合法的乘客身份乘坐保单所示航班号码的飞机,必须乘坐投保航班且航班抵达目的地时延误3小时(含)及以上赔偿300元。

在携程购票平台上,随机挑选一张上海至广州的机票,对于航班延误规定则为:被保险人必须乘坐投保航班且航班抵达目的地时延误4小时(含)及以上,赔偿200元。

中国人寿保险互联网保险代理相关工作人员则表示,人寿保险的航延险理赔的条件包括:延误满4小时及以上,一次性给付100元;航班未按原计划离开始发地或抵达目的地,延误时间以两者中延误较长时间核算。并且,航空公司不承担航班取消、改签、返航、备降以及换乘不衔接造成的延误。

由此可见,要达成上述航班延误险产品的赔付条件并不容易,并且赔付金额也较低。

此外,航班延误后改签其他航班的能否获得航班延误险?一家保险代理机构人士告诉澎湃新闻,以其平台的航延险产品为例,延误满3个小时,用户改签前已确认航班取消,可以赔付,其他情况不予赔付。

据《扬子晚报》10日报道,李某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

但这一漏洞已经有平台“堵上”了。

澎湃新闻注意到,为了预防这一情况,以与去哪儿网平台合作的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示的《航空旅程延误综合保险条款》为例,其在航班延误保险条款中明确指出,保险人不承担责任的情形中包括对于被保险人在预订航班或投保时就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应该知道可能发生保险单载明的时间或更长时间延误的情形的,保险人不承担责任。

购买了机票但不乘坐飞机,还能拿到延误险赔付吗?

据《扬子晚报》10日报道,当事人李某曾供述称她并未乘坐过这些航班。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利用保险公司无需投保人本人申请理赔的规则,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不乘坐飞机却依然能获得航空延误险赔付?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实际上这一漏洞也被许多平台修复了。

尽管不同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平台对于理赔金额、理赔条件和除外责任不完全一致,但在航班延误保险条款中多明确指出:被保险人必须乘坐投保航班。

以人保航空延误无忧计划为例,对于延误认定的标准中,明确表明以中国民航系统记录延误时间与乘坐记录为准,不接受任何其他形式证明文件。

此外,携程购票平台中的航延险保险产品条款显示,其延误时间的计算方式包括“自被保险人计划搭乘航班的原定到达目的地时间开始计算,至被保险人搭乘航班到达目的地的实际时间为止。”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去哪儿网、携程此类所购买的保险产品责任免除条款中,其明确提到“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未实际办理登记手续或因自身原因未实际登机的”。换而言之,未实际乘机,即便航班延误也不能获得赔付。

一家保险机构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用户购买航延险且出险后,他们会登陆官方民航信息服务提供商校验用户客票的使用状态,已使用才会理赔。

另一家从事保险代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店内航班延误保险产品不保航班取消、备降、返航、中转延误、未实际乘机这几类情况。购买航班机票且航班发生保险事故,但被保人并没有乘坐该航班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不予理赔。

前述保险代理工作人员强调,客户购买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根据保人的身份证、登机牌信息对其行为进行审核,不符合理赔标准的,都会拒赔。

延伸阅读:

女子利用900次航班延误骗保300余万元,专挑延误率高航班

航班延误是很多人不愿遇见的,但女子李某却十分乐于这种情况发生。从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余万元,真可谓“航班延误,发家致富”。然而,这笔“财富”却是李某通过购票虚构行程,之后利用飞机延误骗取理赔金获取的。

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鼓楼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账到了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根据掌握的线索,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

在李某的住所,办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这些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

民警告诉记者:“在购买航班之前,李某会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虽然她人在青岛,但她买的航班却不是从青岛出发和到达。 在网上综合评论找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起飞的时候再去看它的天气,她在心里估摸后再去购买航班对应的延误险。”

据调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其以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 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能获得如此高额的理赔金,李某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经过民警的细致调查,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步,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 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李某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为逃避系统核查,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票索赔。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不等。 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在李某的笔记中,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李某就是通过购票来虚构行程,之后利用延误索赔来达到骗取理赔金的目的。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近300万元。

据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目前,李某已被鼓楼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来源:澎湃新闻、齐鲁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