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北汽“金鼻子团队”的工作机器难取代:3秒闻出结果 味道也能决定设计

2020-07-03 15:43 编辑:TF024 来源:北京晚报

选购新车时,除了性能、外观、价格以外,消费者也很在意车内的气味。有些气味虽然对人体无害,但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会影响驾驶员的状态。近几年,国内汽车品牌陆续组建了气味评价团队,依靠人本能的嗅觉,尽最大努力营造良好的车内环境。

3秒钟闻出结果

与北汽研发基地一墙之隔的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门前,几辆刚下线的新车,正在等待着一项特殊的检验。

骄阳之下,车内很快变成火炉,内饰的气味在此时挥发得最为强烈。暴晒几个小时后,车内温度已经飙升到45摄氏度。北京汽车环保性能技术专家李俊贤拉开车门,坐上驾驶

位,用鼻子轻轻嗅了嗅,不到3秒钟,开门、下车。

“人对气味是有适应性的,对气味的主观评价主要靠第一感觉,所以对车内气味进行评价时不能超过5秒。”站在车外的李俊贤,迅速在评价表上气味等级“3级”处打了个钩。

“车内气味总共分六个等级。1级最好,车里没有气味,类似于清晨公园的感觉;6级最差,车内的气味完全不能忍受,甚至令人作呕。但最常见的还是3级、4级,3级是容易识别的气味,但是没有不适感,气味强度不高;4级就是气味明显,让人不舒服;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也有。”李俊贤说。

“对于下线的新车,3级就是优秀水平了;到了5级和6级,部分驾驶人就会出现头晕、过敏、湿疹等不良反应。”作为专业的气味评价师,李俊贤对于车内气味等级有着清晰的划分。

味道也能决定设计

在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四楼的车内空气质量正向设计联合研究室,气味评价师袁磊磊正和同事们检测新做出的汽车内饰。新车内饰是否合格,他们最有发言权。

屋内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台5立方米的整车模拟舱和两台2立方米的零部件模拟舱。每台测试舱都装有两个辨味口,近两米长的管子一头伸进舱内,另一头连接着塑料面罩。内饰散发的气味,会靠舱内的压力装置输送出来。

“零部件模拟舱用来放置座椅、地毯、门板等内饰;整车模拟舱就可以模拟实车座舱环境了,我们会把座椅、仪表板等内饰零部件,根据整车位置摆放,并模拟常温25摄氏度、

中温40摄氏度和高温60摄氏度环境,然后在辨味口进行气味识别。”袁磊磊说。

试验开始,测试舱内亮起橘黄色的灯光。袁磊磊说:“夏天是车内气味挥发最强的时候,我们正在模拟高温下的驾驶舱,上升的温度来自于舱内的装置,现在内部温度已经到40多摄氏度了。”

两名测试员同时凑近辨味口,将面罩放在鼻子上,轻轻一嗅只需3秒。“你觉得怎么样?”“可以,4级以上水平。”两位测试员交换着意见。

“哎哟,这个味道有点儿刺鼻啊,是不是加工工艺出了问题。”另一台模拟舱前,测试员查出了问题。

“三台模拟舱可以测试不同温度的气味挥发情况。这些味道从哪儿来的?无非就是内饰原料和加工工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原材料和工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整改。在内饰做出模具前,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找到,也是精益设计的一个途径。”李俊贤说,新车内饰从选料环节起,气味评价团队就已经开始介入了。

有资格进入内饰零部件用材清单的几十种材料,是从上百种材料中脱颖而出的。“我们会对厂商生产的材料进行初步气味模拟验证,淘汰一批;再通过零部件模拟舱气味验证,还要淘汰一批;最后能真正用在实车上的,可谓百里挑一了。”李俊贤说。

只有五分之一学员能晋级

北汽内部更习惯用“金鼻子团队”形容这支队伍。

在气味实验室,几名测试员从烘箱里取出气味瓶,练习气味分辨。气味瓶已被加热到80摄氏度,5名测试员只需打开一道缝隙,就能闻到里面的气味。最多3秒,他们便对一种原料有了评价意见。袁磊磊说:“气味评价员除了嗅觉灵敏,还需要扎实的材料学知识。如果评价等级相差一级以内,说明实验通过,相反就要重复实验了。”

2014年,李俊贤开始组建气味评价团队。“近几年关于新车的投诉,车内气味占有一定比例,我们这个团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李俊贤说。

嗅觉灵敏无缺陷,不能是过敏体质,不吸烟,不经常使用浓烈气味的化妆品,不经常嚼口香糖或喝咖啡,是挑选气味评价师的标准。“我们团队每次只面向内部招人,报名的人特别多。”袁磊磊笑着说。

经过初选,能参加培训的学员已经不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最后只有五分之一的学员能成为气味评价师。

这项工作机器难以取代

常年与气味打交道,袁磊磊的嗅觉十分灵敏。小到孩子的新玩具需要不需要散味儿,大到新装修的商场甲醛超标不超标,袁磊磊就像是个活动的检测仪。“你这鼻子太灵了,跟你在一起,我们全家都不怕被气味污染。”他的妻子打趣说。

作为汽车生产中少有的纯人工环节,李俊贤坦言这项工作目前机器无法取代。“气味评价师不仅拥有灵敏的嗅觉,还要有扎实的材料基础知识。可以轻松分辨几十种气味,还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气味的源头。这也是目前机器所不具备的优势。”

李俊贤介绍说,目前的机器大多依靠人工将气味数据输入后才能识别。“这种机器主要适用于量产车型的质量一致性抽查,而在研发阶段,我们的鼻子依旧无可取代。”

“相较于性能、外观等显性需求,消费者对于气味等隐性需求越来越关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介绍,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所以不少汽车厂家也开始注意此前被忽略的问题。“消费者有需求,厂家才能更注意细节,相互配合之下,整个行业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气味评价的未来,罗磊认为,车内异味目前仍需要人来识别。“气味本身就是主观的,用人来评价也比较精准。不过可以依靠仪器分析车内有害物,再加上人来识别,效果会更好。”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群琛

流程编辑:TF024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