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北京与玉树书写医疗情缘,一批批援青医疗队扎根高原救死扶伤

2020-08-18 14:13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高寒、缺氧,即便是八月份,大雪依然可能说下就下。这里是青藏高原,人类生存的极限。医疗在这片土地上尤为重要。从1971年开始,北京与玉树的医疗情缘已续写了近半个世纪,玉树州人民医院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在这里,一批又一批援青医疗队与当地医务工作者携手,筑起了生命的围墙。

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队医生正在为患者诊断病情。阎彤 摄

■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

每一张挂号单都是一份信任

走进玉树州人民医院,挂号取药的患者络绎不绝。每一张挂号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2018年8月,玉树州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现场评审,成为全州首家三级综合医院。它的背后,有着一个与北京相关的、被续写了近半个世纪的故事。

1971年,在国家支援边远地区的号召下,北京鼓楼医院搬迁至玉树开展医疗帮扶。78位医护人员带着X光机、理疗红外线超短波治疗机、全套万能手术床、妇产科手术器械等设备走进了玉树州人民医院。

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队领队、玉树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在翻阅院史时知道了这段往事。去年国庆节期间,郭勇从玉树回到北京,特地去拜访了退休护士吴咏昀。当年,她的丈夫和孩子陪着她来到了这片广袤原始的土地,一待就是22年。“当时州医院只有9间干打垒的平房,医疗设备就是几个听诊器、体温表,医生只有7位。”吴咏昀至今印象深刻。寒冷荒僻的高原上,条件异常艰苦,但吴咏昀的心从未动摇过。

从吴咏昀的眼神中,郭勇找到了更多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初到玉树,忍着高原反应的痛苦,郭勇组织医疗队,用很短的时间走遍了玉树州的一市五县,试点为建档立卡户开展“高原家庭医生”式服务。

■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队队员王宏伟

我想把经验和技术留下

在玉树的一年间,作为第四批北京援青医疗队成员,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的年轻大夫王宏伟已小有名气,许多藏民同胞都奔着“王一针”的名号而来。

在玉树,援青医生们常常遇上意想不到的“怪病”。今年3月的一天,下午六点左右,准备下班的王宏伟突然被叫到急诊。一位中年妇女正疼得满地打滚,不停地说“有虫子往上爬”。

中医有“肝主握”的说法,王宏伟试着在肝经的太冲穴以及与“虫”有关的穴位“百虫窝”上各自扎针,一个小时后,病人的疼痛渐渐缓解,正要起身时,剧痛再次袭来。这一次,王宏伟亲眼看见有个米粒大的鼓包在她的皮肤下游动,又用针灸围刺了两个小时,病人的症状才终于消失。后来,一位在西宁工作的儿科专家告诉王宏伟,这很有可能是牧区还存在的“蝇蛆病”。

“我们早晚会有离开的一天,但都想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留在这里。”王宏伟说。高原上学医的孩子基础相对薄弱,下班后,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大家讲解针灸知识。回头看看过去的这一年,教学是王宏伟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一项工作内容。

■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索南巴久

成长离不开北京的帮助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是北京医疗援建的重要目标。2017年3月,在北京的支援下,医院组建了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也是全州第一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投入使用的第13天,因早产而发育不全的三胞胎被紧急转送到这里。

全身青紫、体重极低、新生儿肺发育不全……玉树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索南巴久至今难忘三胞胎危重的病情。“这样的情况,以前在玉树的存活率很低。”索南巴久感慨道。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救治人员,新生儿病患即使得以存活,也会伴随着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

如今,玉树州人民医院的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共有24个床位,基本可以满足当地的医疗需要。“我们这里的专家团队,是在北京和青海几批专家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索南巴久说。北京援青医疗队通过“院长+团队+改革”的医疗援青模式,在玉树州人民医院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等14个新学科,开设了6个新病区,培养了业务骨干132人,2010年地震后医院受赠的2200万元医疗设备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高倩

流程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