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3800米高原种出平谷桃,科技让拉萨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巨大变化

2020-09-01 14:48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入藏前想象过许多画面——天蓝云白,山高谷深,河湍峰陡,然而另一些画面——平谷的桃树在3800米的温室丰收,顺义的养猪技术让高原的母猪住上了“月子中心”,全国最大的单体计算中心正在用人工智能测试汽车驾驶,藏族中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品尝高科技大棚种植的航天品种“香蕉西葫芦”……近几年拉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巨大变化实在颠覆想象。宛如科幻小说般的情节,令北京援藏、科技扶贫点点滴滴的成果,如电影一帧一帧显现成了动画。

王荣华为大棚里的桃树精心修剪枝杈。安旭东 摄

3800米高原种出平谷桃

这是平谷的桃?

五个记者每人手里被塞了桃,面面相觑,谁也不吃。

工作人员随手从树上摘了些桃,见我们犹豫,赶紧解释:是有机种植的,很干净。我低头观察,这桃子比在北京吃过的平谷桃个头小了一圈,不是桃色,而是橘黄色,第一眼让人误以为是杏。

我咬了一口:这桃怎么这么甜!后来我才知道,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环境恶劣,冬天风大,桃子个头不易长太大,但含糖量反而非常高,有水蜜桃的口感,一口咬下去会“爆浆”。从“嫌弃脸”到“真香”现场,只有一口的距离。

我们置身在超过30摄氏度、面积一公顷的“桃子温室”,外面是清凉的高原夏天,温室里却潮湿温暖,令人微微冒汗。拉萨市尼木县卡如乡党委委员王荣华穿着一身洗到发白变形的迷彩服,为我们介绍不同品种的桃树。此地紫外线强烈地一年能晒烂两套迷彩服。

如按专业名字分类,这里有润光35、早玉、美玉、瑞蟠15号、瑞蟠19号、金秋蟠、早九、中九、白玉桃9种桃树。眼前树上果子不多,因从七月中旬开始已经过几轮采摘。以往,想在青藏高原吃到桃子,必须通过卡车公路运输,六七天的路程中一旦遇到山体塌方或堵车,全车的桃子都难以避免腐烂的命运。我们在逛超市时看到包括水果在内的大部分商品定价都比内地高一些,尽管青藏公路已经大大改善高原交通条件,但鲜果运输仍有诸多问题。把平谷桃种上高原,成了一个大胆而坚决的冒险。

这些平谷桃树是从2017年开始种植的,虽然之前干部们也见过本地的野桃,但谁心里都没底。2017年春,王荣华到北京平谷区挂职学习种桃,到平谷种桃百姓家里一看,人人都是蔬菜水果种植专家!他顿生拜师学艺的想法。“当时我就想,北京这么大力度支持,我们这些基层的干部再不做点什么事,就真对不起这些百姓了。”王荣华想在卡如乡带出自己的种植团队,把桃树种植搞得像平谷那样家喻户晓。

回到尼木后,王荣华传授种桃技术,带动当地百姓种树,带动范围覆盖了当地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观念扭转不发生在一朝一夕,多数百姓起初面对高原种桃大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反对将种植粮土地转变为种树用地。“你知道刚种上的桃树什么样吗?筷子这么细!一根光杆杆!”王荣华跟我们比划,他不怪百姓抵触,“连本地领导都问我们:咱这么种能行吗?”

“一开始很多树都活不了。我们和北京的专家反复交流、试验,给桃树拉上遮阳网。活下来的桃树不断改良种植方法,适应高原气候。今年,桃子已经全面挂果上市了。”王荣华带着种桃学徒们走过一排排桃树教授剪杈技巧。他告诉我们,桃树需要改变,人更需要改变,贫困家庭传统的耕种思想需要扭转,从靠天吃饭变为掌握现代化种植科技,“没有北京援藏资金、人才、技术的大力支援,这里的百姓还在靠种青稞养牦牛为生。2017年每户的年收入只有2800元。种植桃树后,每户收入达到11570元,翻了四番。”

百姓的态度从怀疑到如今抢着来学技术搞种植,短短三年间,变了天地。当地人将桃树移植到家里种,3800米高原的平谷桃树上硕果累累。

养殖场的“月子中心”

这片山谷因今年夏季降水丰沛,高原草地显得更加葱绿。在这一望无际的绿中,有几点宝蓝色点缀其间。越来越近,蓝点变成了蓝房子。“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生猪屠宰加工厂,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坐在副驾驶的尼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江指着最边上一座说。十分钟后,我们来到了“蓝房子”尼木县续迈乡安岗村生猪养殖场。

大门锁着,我们进入门边狭长的房间消毒,管子喷出雾状消毒液弥漫了整个房间。“至少要消毒五分钟。”趁这个时间,生猪养殖场场长雒洪文介绍了养猪场的情况:养殖场总投资约2200万元,近期新建生猪育肥舍2栋,保育舍、分娩舍、配怀舍各1栋,及附属工程,并配套建设停车位、饲草料库、转猪道及水电路等附属设施;购置生猪饲养、粪污清理等相关设施、设备,设计年出栏量达到4000头。

进入院子并不意味着采访开始。工作人员拿了防护服、鞋套和口罩。“至于这么大阵仗吗?我们不嫌猪脏。”我们开起玩笑。对方却一本正经:“穿防护服是为了保护猪不被病菌感染。”真相大白了——猪嫌我们脏。

全副武装后,我们走进另一条消毒通道,在消毒液中的迷雾中再次徜徉五分钟后,张江和雒洪文带我们走进了猪舍。这间长长的猪舍里全是母猪。张江在来拉萨前,在北京市顺义区农业农村局高丽营兽医卫生防检站工作,他边接受采访边对猪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

青藏高原自古吃牛羊肉,因为高原养猪实在是个难题。“这些猪是山南市引进的,都没敢从内地引进。原先的猪场只敢买育肥猪,养肥后再卖出,仅挣那么一点点差价,为什么?仔猪死亡率太高。”张江告诉我,北京援藏干部来到养猪场后,决定尝试自繁自养,降低成本,分娩舍和保育舍建成后,母猪可在此生产。

我们走进另一座蓝房子,仿佛走进了猪的“月子中心”——这是刚刚建成的保育舍。每间屋子六张“大床”,是给刚生育完的母猪休息的。每张大床连接着两个保温箱,保温箱采用地暖设计,维持30摄氏度以上的恒温环境,供刚出生的小猪休息。保温箱侧面有扇小门,小猪出门就可以到母猪身边吃奶,吃完奶又可以马上进保温箱睡觉。蓝房子的屋顶是一排排太阳能板,充分利用了高原日照充足的天然资源,为“月子中心”提供地暖。旁边的配怀舍为每头怀孕的母猪准备了一台精准调节的饲料投放的设备,可以按照不同猪的发育情况进行饮食料理。怀孕时体形太大的猪还会控制饮食,以防难产。

张江告诉我,今年为克服疫情影响,他同顺义区发改委、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在6月时安排了尼木县3名生猪养殖学员去顺义区规模化猪场接受为期4个月的专业培训,为尼木县储备生猪养殖人才,增强尼木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后劲。8月15日,养殖场还要继续派往顺义顺鑫集团猪场6人进行4到6个月的学习。养猪场还会安排附近的藏族村民来学习技术,练习养猪——不但不用交学费,每天还发一百元的工资。眼前这些现代化养殖设备告诉我,这身防护服穿得不冤。

张江在猪舍检查饲料投放设备。 安旭东摄

机器人落户新校区

我们见证了拉萨北京中学自成立22年来第一次“搬家”。西藏自治区的学校因为气候原因,寒假很长,暑假却很短,与内地恰好相反。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暑假,拉萨北京中学要完成“举校搬迁”的任务,开学时师生们全部到新校区报到。

教学楼二楼的机器人实验室也落户新家,这些复杂的机器人需要全部拆掉,到新校区实验室重组。机器人实验室负责教师姬广辉正在调试机器人的“双臂”,测试它能不能举起一个皮球大小的塑料方块。在北京市援藏指挥部的支持下,学校拨款三十余万元建设了机器人实验室。

三年来,机器人实验室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报名学习,这可不是简单的课外兴趣班,除了每隔一天上一次课,放学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在组装机器人和编辑程序上。“做机器人要不停地拆、熟悉每个电机的功能,学生们还要分工合作。”从2017年起,姬广辉带着学生们参加全国的机器人大赛,“我不能包办代替,比赛时老师不让进,只能靠自己。”

新校区建在离拉萨市中心二十公里的郊区。原来的拉萨北京中学在太阳岛,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对校舍的面积和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拉萨北京中学校长刘杰来自北京市十五中,他正在新校区进行搬迁前最后的调整。

刘杰介绍,老校区二十多年的校舍,四十多个教学班,没有一个厕所。新校区功能齐备,有普通教室五十多间,专业教室三十多间。“原来学生没有自习区域,我到新校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给孩子弄一个阅览室。之前考试前,学生坐在草坪上看书,散在各个角落,只要有灯就有学生,没有自习场所。新校区开辟的阅览室能同时坐二三百人,还有沙发区。”刘杰说。原来的宿舍条件简陋拥挤,很多宿舍一间住12个学生。新校区有六栋宿舍楼,能同时容纳2400个学生,8人一间还绰绰有余。食堂变成两层,能容纳1500人。学校还向北京援藏指挥部申请了资金,22年来第一次建了教师餐厅。新校区还建了六栋186套周转房,足够教师一人一套。此外,新校区还为老师们建了健身房,购买了按摩椅,配备了超过十万元的制氧设备。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增奎来自北京宣武外国语中学,他告诉我们,今年学校的高考成绩不错,最高分641,重点率57%;本科率超过80%,藏文理科班上线率100%,本科率超过90%,重点率67%。

拉萨北京中学包括校长刘杰、副校长张增奎在内的目前一批援藏团队共九人,四名教学管理者,五名一线教师。“我们九个来的目的是互相配合,将北京的教学方法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在这落地生根。”刘杰说。他们的第二个身份是桥梁,将北京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到拉萨。学校一边派出老师去北京学习,一边把北京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去年12月,13位教研组长为主的团队去北京十五中了解新课改。西藏还没有进入新课改,他们利用这个为期十天的交流学习契机,让拉萨北京中学的教师为新课改做准备。此后,团队还会利用各自在北京原有的教学资源,请北京西城区的骨干教师来拉萨短期援藏,开讲座,进课堂。

姬广辉帮机器人“搬家”。安旭东 摄

人工智能服务拉萨

眼前的黑色汽车缓缓转过两个S形弯道,掉头向我们以极慢的速度开过来。它停在我们面前,工作人员推着手推车走向车尾,后备箱的车门慢慢扬起。我忽然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车里没人!谁在开车?差点蹦出恐怖电影的情节。原来这是宁算科技在测试人工智能。

宁算科技的一项重要业务便是为汽车提供人工智能的试驾。宁算科技的建设控制中心在北京,研发基地在南京,却把大规模数据中心建在了拉萨。宁算科技还为当地政府提供云平台、云服务的技术支持,为拉萨的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计算的结果,为当地企业提供相关计算服务和技术支持。

宁算科技拉萨数据中心7万个机柜全部投入运行后,将通过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推动国际关口局在拉萨落地,届时拉萨将成为北京上海广州之外,面向南亚的国际数据核心节点,拓展南亚二十亿人口市场,打造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枢纽。高科技企业的进驻确实给拉萨提供了新的视野。企业一方面会为计算机专业等相关高科技人才的当地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一方面为拉萨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系列云计算和云服务,他们无需购买大型设备,就可以享受到完整快捷的数据服务。

随着5G时代到来,工业计算也会越来越重要。西藏的电力资源极其丰富,而工业计算的耗电量是普通云计算、普通存储的5倍。我们刚刚参观的大规模机房采用新风降温,风扇负责把外面的凉爽空气吹进来,绿色节能。我们穿梭在密密麻麻的主机海洋中,却不觉得热。

“拉萨的数据中心承载的工业计算越多,我们的能源优势就越大。”计算机专业的宁算科技副总裁扈晓告诉我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北京援藏指挥部每一届的领导都对我们非常支持,我们的新科技也给当地政府提供了新的思路——拉萨除了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之外,还有高科技之路可走。”

(原标题:高原上的高科技)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陈梦溪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