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调查

路边名摊儿进店,为了一份老北京记忆

2020-09-17 14:3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随着城市发展,路边的流动摊贩成了过去式,但一些传统小吃仍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味道。白毛煎饼、郭记灌肠、老滕家过桥米线等小吃摊儿,近年来纷纷撤摊儿进店,努力适应时代变化;甚至有人愿意“三顾茅庐”,既是为了帮他们寻找出路,也是为了留住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白毛煎饼——不怕风吹日晒了

在友谊医院附近经营了30多年的白毛煎饼,将摊位搬到了王府井的和平菓局里。曾经“看天吃饭”的煎饼摊终于有了正经的铺面,不少老主顾纷纷前来捧场。

“白毛煎饼”店主陈秋生和他的女儿

上午11点,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地下2层的小吃区,最红火的正是白毛煎饼的摊位。春卷皮炸的薄脆、花生米、两个鸡蛋,葱花香菜、甜面酱……白毛煎饼还是原来的味道,一套煎饼得有7两重,拿起来沉甸甸的。

店主陈秋生今年已经73岁了。1987年,陈秋生从街坊那里学成手艺,开始在友谊医院附近摆摊卖煎饼,这一摆就是33年。妻子摊煎饼,陈秋生炸薄脆,小三轮周围往往排满了顾客。每天凌晨4点他们就开始备货,一年365天,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管刮风下雨,陈秋生都会坚持出摊儿。

辛勤的劳作加上独一无二的味道,让这个原本没有名字的小摊儿,在食客中间逐渐积攒了口碑,大家认准了陈秋生那头标志性的白发,“白毛煎饼”也因此得名。

近些年,北京市实行街面规范化管理,如白毛煎饼一样的街边小吃摊儿再难经营。有一段时间,陈秋生只能在家将煎饼摊好,用保温箱带到路边去卖。“机缘巧合下,和平菓局的人请我来王府井开店。因为疫情的原因,耽搁半年才重新开张。”陈秋生说。

撤摊儿进店,还是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这个6平方米的摊位让经营成本有了增加。“摆摊时无拘无束,每个月税费和管理费加起来也就一百多块钱。现在,我们每个月得交五千元左右的摊位费。以前在大街上摆摊儿,人可多了,每天净赚上千元。现在客流少了不少,好在正逐步恢复。”陈秋生说道。

如今,白毛煎饼从15元一套变为了20元。“分量和原料都没变,我们坚持薄脆现炸现卖,自己做春卷皮,绝对不买半成品,面粉也还是原来的配方,粗细粮搭配,不粘牙。”陈秋生欣慰的说,街边摆摊儿是“靠天吃饭”,也有不少局限。“遇到大风大雨,没人买煎饼,我就不出摊儿了。现在这里有空调,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再也不会在油锅前热得直冒汗了。”

除了环境变好,煎饼摊儿的卫生条件也有了质的提升,戴口罩、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在柜台后的工作区域,陈秋生严格执行着这些卫生操作规范。“管理方给我们办了健康证,现在我们每年都体检,店铺里挂着我们的健康证明呢。”撤摊儿进店,是一个新的开始,陈秋生也慢慢适应了各方面的变化。

“最近这一个月生意变好了些,很多老顾客得知我开店了,特意赶来给我捧场。”陈秋生乐呵呵地说,“现在我女儿、女婿接了班儿,有了传人,我心里也踏实了,可以光荣退休了。”

天桥郭记灌肠——进店后想念老街坊

天桥郭记灌肠第三代传人郭建军

从小吃摊儿变为小吃店的,还有著名的天桥郭记灌肠。去年8月,郭记灌肠从天桥德云社后的小胡同里,搬到了双井桥东,在广渠路42号街边租下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门店。

下午5点,不少下班归来的年轻人正在店里品尝美食。6把小圆凳,墙面上张贴着老北京的照片,让这间小店京味十足。柜台后,50岁的郭建军正在油铛前炸制灌肠。店内的灌肠都是由绿豆面和红薯淀粉制成,头天晚上蒸出来,晾一晚上,第二天便可使用。一盘盘猪网油炸出来的灌肠金黄酥脆,淋上嫩蒜制成的盐蒜汁后焦香四溢。

除了以前就有的扒糕、炒红果,新店推出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热卖品,郭师傅特意从河北承德购进北杏仁磨制、过筛,加上稻香村的桂花,从头到尾纯手工制作,香气四溢。“小吃店,卖的就是手艺,什么都能变,传承的手艺不能变。做小吃,也要有工匠精神,好比说炸灌肠,考验的是刀功和油温,厚的地方炸出来软糯,薄的地方炸出来酥脆,这些是无法工业化的。”

郭记灌肠是京城老字号,在南城市民心中有不一样的地位。从民国时期在天桥一带开业,到近年转战德云社附近,传到郭师傅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

现在有了店面租金,再加上今年猪肉价格上涨,郭记灌肠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炸灌肠由之前的8元一盘变为了12元一盘。“分量没变,口味没变,开了店不容易,价格也能接受,比其他家都便宜。”家住北四环的史女士是郭记灌肠的常客,这天她特意来双井打包了3份炸灌肠。“小时候我就爱吃郭记,他们搬家后有一段时间找不着了,怀孕的时候我就想吃这口儿,现在孩子都1岁了,我才吃上。”

和史女士一样,不少老主顾“吃惯了嘴儿,跑断了腿儿”,经常特意来双井买一份炸灌肠。“开了店也有好处,再也不怕去晚了就收摊了。”一位顾客说。

“以前在天桥,大家都了解炸灌肠这份手艺,我是在传承;现在搬到老城以外,我是在传播,向年轻人以及外地人传播老北京小吃,多了一层难度。”郭师傅话音中有些知音难觅的遗憾,“有点儿想念以前那些老街坊。”

老滕家过桥米线——搬到哪儿都有回头客

王府井的老滕家米线似乎对“小吃摊儿进店”更有发言权。

下午5点,正值晚餐高峰,在王府井丹耀大厦3层,其他店铺略显冷清,而老滕家过桥米线的食客队伍则从店内排到了电梯口。店主滕北玲今年快70岁了,是个地道的北京人,1984年,他凭借曾经在云南插队的经验,经营起了米线生意,成为东华门夜市第一家个体户,排队的人经常能排出去300多米。

2016年,东华门夜市撤市,老滕家过桥米线搬到了王府井西街,曾经露天的夜市摊位,拥有了正经的门脸儿。去年6月,王府井西街店铺租赁合同到期,他又搬到了丹耀大厦3层。

新店面积大了许多,有90多平方米、10多张桌子,但仍无法满足热情的食客,大家等位、拼桌、打包,只为尝一口老滕家的米线。“我也准备改一改店内布置,贴墙放几张长条桌,这样座位就多了。”老滕说。

“特别怀念以前夜市时期,捧着一碗米线,站着、蹲着,坐在街边就开吃,尤其天冷的时候,热乎乎的特过瘾。”顾客刘女士从刚结婚就爱吃老滕家的米线,现在家里孩子已经6岁了,一家人没事就到店里吃上一口。

更大的店面,也意味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去年年底,店内招牌过桥米线从20元一碗变为25元一碗,尽管价钱略有上涨,但每碗米线里的鱼丸从4个变为6个,煮米线的汤头更始终是货真价实的鸡汤,每天店里都要消耗掉两只老母鸡,顾客在米线汤里经常能吃到鸡肉。“租金、原材料都在涨,但我们仍在尽可能地让顾客吃到最实惠的米线。”老滕说。

辗转多个门店,老滕家的生意经久不衰,在滕北玲看来,这都得益于“亲力亲为、真材实料”几个字。老滕家的过桥米线选用最地道的云南建水米线,酸菜也是云南腌菜,鱼丸则是从福州空运来的。每天早上7点,老滕就开始忙碌,一直忙到晚上10点,常年无休。“我坚信,只要规规矩矩地凭良心做事,做人、做事都能成,生意也能长久。”

“三顾茅庐”保留老北京记忆

“我们都是80后,小吃文化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回忆。”刘鑫是北京局气餐饮集团创始人韩桐的创业伙伴,同时也是白毛煎饼的忠实“粉丝”。“和平菓局是由局气餐饮集团创始人韩桐亲手打造,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和平菓局的经营模式,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老爷子,摊一个煎饼,边拿边吃,正符合和平菓局还原老北京场景的设想。”彼时,陈秋生老爷子已经停止摆摊儿,每天带着保温箱在街边售卖,行踪不定,刘鑫找了好几次,“三顾茅庐”一般,才在去年年底找到老爷子。

刘鑫认为,像白毛煎饼等街边小吃摊儿,能进店经营,对店主、对顾客都是一件好事。“与路边摆摊儿相比,有了自己的店铺,就更稳定了,不用再东躲西藏的,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卫生方面也有了规范,是顺应首都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变化。”

刘鑫表示,局气集团打造和平菓局,初衷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保留下老北京市井记忆,恢复当时的生活气息。“我们一开始就打算请一些老手艺人入驻和平菓局,比如阜成门大妈鬼饼、大兴胡同面茶,这些叔叔、阿姨有着老北京人的热情和地道的手艺,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和出路,我们也能圆儿时的梦想。”

原标题:撤摊进店!从路边摊走进大商场,传统小吃会“水土不服”吗?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雪

流程编辑:TF010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