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中外语境:跟随数字艺术家一起领略“国潮”的魅力!
从女娲抟土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从精卫填海到孙悟空大闹天宫,中国古代神话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为中外艺术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古典文明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传承,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大步迈进,如今又以更时尚有趣的“国潮”之风席卷年轻受众群。当“国潮”遇到数字科技,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至11月22日的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中,当代中外艺术家们以数字文明解读古典文化,带来了一场“国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艺术盛宴。
经典再现 重返绚烂的“山海经宇宙”
于中华文明而言,《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地理书和民族志,更建立起了独特的“山海经宇宙”。在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中,策展人陈抱阳的作品《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就是通过VR和数字技术,解析了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基因编辑想象。观众可以随眼动,来体验“九尾狐”的一次次转世,游历基于《山海经》打造的绚烂宇宙。
《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 作者:陈抱阳
《山海经》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也散发出了无穷魅力。在作品《微风生命》中,艺术家叶楠利用磁和电的相互生成原理,设计出结构互相勾连的扰动系统,从而引发复杂的联动效应,并通过机械结构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奇异图像,用基础科学形成鬼怪和神话,以回应《山海经》对古代世界的诡谲想象。
《微风生命》 作者:叶楠
如果说《VR·眼动山海经·旅行指南》和《微风生命》是用现代技术重现《山海经》世界,那么由澜景科技中心基于多媒体融合系统所打造的《“未”填海》,则是对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的再创作。从“填海”到“筑梦”,通过机械臂对人脸的抓取,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成为锲而不舍的“精卫”,把希望的“梦”投向世间。
《“未”填海》 作者:澜景科技中心
贯通古今 为古典神话打造现代内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潮”对于艺术的影响也绝不局限于设计和形式。本届亚洲数字艺术展的部分作品中,也融入了艺术家基于中国古典神话对于现代社会关系的反思与探索。
作品《从属包含》中,创作者朱洽将自身经历与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相结合,通过描述“精”修炼成人,体验人间情感过后又幻化为物的过程,表达当下城市化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情感联结的变化,体现“存在之物不分等级,与他者所形成的关系更为重要”的现实观念。
《从属包含》 作者:朱洽
95后创作者彭家园也将自己对科技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融入作品《猼訑》(bó yí)之中。在AR技术的支持下,机器人化身为猼訑兽,用手机在展厅中尾随观众偷拍,并将手机屏幕与LED监控屏幕共享。而观众会化作山海怪异,并在LED屏幕上看到另一侧展厅有怪异徘徊。在该作品中,猼訑兽既是被囚禁的,同时也观察着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现了当下人们受惠于科技,也受控于科技的矛盾关系。
《猼訑》 作者:彭家园
除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本次的参展作品中,也不乏艺术家对生与死的思考。艺术家王之纲设计的新媒体艺术装置《骷髅幻戏图》就延伸了宋画原作中蕴含的生死观。大骷髅控制着悬丝小骷髅,并随着乐律跳动。观众可由团扇入画进幻境,拨动丝线与骷髅交互,感受生死之幻和谐谑之趣。
《骷髅幻戏图》 作者:王之纲
中西合璧 以西方视角解读中华文明
作为世界闻名的古典神话著作,《山海经》中描绘的光怪陆离的独立世界,以及对人类文明命运的丰富想象,也成为西方艺术家们汲取灵感的来源,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本次亚洲数字艺术展中,德国艺术家Ingo Günther(英格·甘特)带来其耗时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世界处理器》。作品以数字形式绘制出一幅幅世界地图,将地球及人类社会的种种展现在地球仪之上,如海平面上升10米之后的陆地形状、动物的灭绝数据,或根据GDP来划分的国家大小,表现艺术家对于人类文明命运的思考,与暗含世界地图意识的《山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处理器》 作者:Ingo Günther(英格·甘特)(德)
艺术家Timur Si-Qin(铁木尔·斯琴)是一位蒙古族中德混血,加上常年在美国印第安区的生活经历,他在成长中体会到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在东方文明中,人与自然是融合的,而在西方文明的观念里,人要征服自然。铁木尔·斯琴将自己的文明观融入作品《新协定VR 1.2版》中,观众戴上VR眼镜,可以看到一片荒芜的山川地貌,宛若置身于《山海经》中描述的上古世界。在这里,对自然的认知成为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协定VR 1.2版》 作者:Timur Si-Qin(铁木尔·斯琴)(德)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享誉盛名、经久不衰的“国潮”,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潮”的盛行,赋予了中华文明崭新的时代内核,而科技与“国潮”的碰撞,也为艺术创作带来无限可能。
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以山海经宇宙与数字科技交互,融合AI、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等前沿的数字科技,借此,北京时代美术馆不仅期待扩展大众的艺术视野、增进审美感受,也为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重拾提供鲜活力量。未来,北京时代美术馆将继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广阔的艺术视野、独特的艺术发现和独立的艺术支持,为提升大众艺术审美做出不懈努力,持续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