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央视喊话商家促销多些真诚:要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

2020-11-09 17:10 编辑:TF020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低价诱惑、跨店满减、预售立减、好友组队……网友吐槽,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知道自己要花多少钱。

央视评论称:促销是商业行为,前提是遵纪守法,诚实经营。要实招不要花招。要让利,就要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也能够方便地享受得到。如果套路过多,让消费者晕头转向,甚至挖坑让消费者跳,那就实属短视了。

延伸阅读:

“双11”的狂欢背后,是真省钱还是真浪费了?

“双11”的正日子还没到来,陈琪已经熬红了双眼。第一波接连三天的烧脑大战过后,“战利品”陆续到手。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箱,陈琪发现似乎少了早些年抢购时的成就感,反倒多出几分隐隐的负疚感。花样百出的玩法刺激下,她不知不觉买回大量原本用不着的东西。

在消费主义的漩涡里越陷越深的同时,不少人恍然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是这股力量背后的推手。新一轮预售再次来袭,能否让理性做一回主?

空有参与的心

没有参与的本事

进入10月下旬以来,小陶就感觉空气中悄然弥漫起一种特别的氛围。愈发密集的商家短信,以及轮番推介的各种生活、时尚类公号文章,都在提醒着她,又是一年“双11”,哪怕彼时距“正日子”足足还有半个多月!

经历过最初几年“双11”,小陶能理解战线为何抻得如此之长——都堆在一两天付款,排队发货就得好几天,快递再一积压,恨不得12月才能到手。分散开来,商家可以多卖一段时间,物流也比较平稳。“反正造个名头让你买东西,到底哪天什么节,其实已经无所谓了。”

然而,声势越来越大,小陶买得却越来越少。翻翻手机,今年她一共只下了6单,都是平时常用的品牌。“空有参与的心,没有参与的本事。”她感慨,早期“双11”虽然收货体验欠佳,但直接打折,顶多再加个满减优惠的规则,心里盘算盘算就能搞定。这两年定金尾款、跨店优惠玩法迭出,膨胀、盖楼、返现……直接从加减法升级成了奥数。

小陶坦言,她不喜欢这么复杂的规则,“倒也不是真的算不明白,就总让人感觉一番真心都错付了。”比如满减,永远“刚刚好”停留在不能凑得刚刚好的数字,想多享一份优惠,还得挖空心思再买点别的。天天拉战队叠猫猫,忙活俩礼拜,总共赚100……“如果哪年能变回从前的规则,起个‘回归初心’之类的主题,没准还能掀起一波怀旧购物潮。”

虽然已经不再特意关注优惠信息,但家里有两个孩子,小陶还是没法做到放着便宜不占。“比如买书,只在100减50,200减100这种时候出手。但不会刻意留心到底什么时候、哪个平台有活动,反正家长们发现了会互相通气,总会知道的。”

同样被促销手段绕晕的还有连续多年参加“双11”抢购的余璐。“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名堂格外多,文字游戏越搞越离谱。”在一份“双11”攻略中,余璐看到各种名目的活动多达十余种,原本简单的红包被分成超级红包、红包加码、惊喜红包、订阅红包、天天开彩蛋、分享开宝箱等多个类别,每一类的时间点都不同,此外还要叠加跨店满减、店铺优惠券、品类购物券、N件N折等算法。

“自从‘双11”规则变复杂以后,我就很少再参与,因为一看那么多算法要叠加就头大,我数学本来就不好,实在弄不清到底怎么买最划算,反倒觉得没那么大吸引力,也就少了很多下单的冲动。”在丁涵看来,这或许倒成了对钱包的保护,也算是个意外的收获。

一年到头都搞活动

省没省钱不好判断

打从2007年就开始尝试在网上购物的赵静宇,可谓眼看着如今名目繁多的购物节从零诞生,一路走来。作为曾经的“资深优惠券收藏家”、“一级薅羊毛爱好者”,她熟谙各平台玩法规则,巅峰时期一个“双11”期间曾收到82个包裹,其中超过30个来自商家秒杀。几元钱的名牌巧克力、十几元一条的牛仔裤比比皆是,还帮想买儿童安全座椅的妹妹秒到商家整点发布的限量500元大额优惠券。

但近两三年,赵静宇这种爆发式购物激情明显消退。她认为随着“节”越来越多,反倒减少了消费者的期待感。“以前哪怕八九月份想买的东西,只要不是非常急,甚至会一直等到‘双11’再买。现在你看,打从年初就有年货节、女王节,然后是520、亲子节,夏天有618,再到开学季、双11、双12……期间还有些这样那样的小节,日历都快不够用了。”

不仅自己,赵静宇发现身边常一起买买买的姐妹们,讨论方向也有转变。“以前会比谁买得便宜,抢得优惠多,这两年即便互相分享购物车,也只是单纯推荐一些用得不错的东西,至于‘怎么省’,几乎不再被大家提及。”

原因之一在于,即便看上去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没有优惠”的时候,其实真的优惠了吗?谁也不知道。“一个月前我看到一款橙花味的香薰精油标价165元,最近提价到249元再参加满减,这是很常用的套路。”赵静宇撇撇嘴,“我知道有比价软件,可为了一个商品去追踪几个月?不至于,该买的还是会买啊。”

其二,摸透复杂的规则、参与各种游戏赢取福利,以及煞费苦心去凑合适的满减很耗时间,不再适合她们这些三十出头,忙于家庭和工作,对价格也不算十分敏感的消费者。“以前刚工作,说白了比较穷,现在随用随买,哪怕没有省到那二三十,时间成本其实省得更多。而且几乎不会冲动购物,不会囤货过多导致浪费。毕竟十几元的裤子,秒到了……也穿不上啊!只能说我们不是现下玩法的目标群体了吧。”

谈到优惠,孙浩晨有些愤愤不平。10月31日晚上9点多,他在第一波预售的最后时刻匆匆支付了20元的定金。“本来还庆幸赶上了‘末班车’,可预售时间一结束就傻眼了,发现我选的那套睡衣直接买只要107.9元,而我除了20元的定金以外,还要再付104.9元的尾款,就算参与跨店满减,也不比直接买更划算,并且定金不退,只能硬着头皮下单。”

一场数字狂欢过后

留下沉甸甸的浪费

第一波“双11”,林诗语是直播间的忠实粉丝。“连做梦都是主播们的声音,整个人好像被洗脑了,仿佛只要照他们说的用上那些化妆品,自己就能成为时尚的精致女孩,于是稀里糊涂跟着下了好多单。”这些天,林诗语慢慢冷静下来,突然觉得有些可笑,“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消费主义陷阱吗?让人以为消费了高配的产品,就能成为高配的人,过上高配的生活,但现实可能恰恰相反,本来就不鼓的钱包变得更扁,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对刘菲菲来说,近年来日趋疯狂的“消费盛宴”,最大的问题在于浪费。“之前有段时间看直播,觉得烘焙挺有意思,就趁‘双11’做活动囤了好多东西,从烤箱、打蛋器、裱花袋、托盘,到低筋面粉、高筋面粉、黄油、淡奶油、抹茶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结果两年过去了,刘菲菲也没做过几次,面粉还有3袋已经过期,其他配料也变质只能扔掉,“现在都在呼吁要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可‘双11’又有多少人正在制造这样的浪费?”

这两天,第一波“双11”的“战利品”陆续到货,陈琪着手清理储物柜,意外翻出不少“老古董”。“洗衣液还有十来瓶,其中4瓶2018年生产的,4瓶2017年生产的,还有3瓶2016年生产的,没来得及开封的防晒霜也有三大瓶,一看都已经过期了,洗发水也不知道要用到何年何月。感觉‘双11’规则变复杂以后,总要为凑单买回来许多原本不在计划之列的东西,搞得一天到晚都在跟保质期赛跑,却总也赢不了。”

在张雅家的壁橱里,至今也依然藏着三年前囤的整箱卷纸。“更头疼的是给孩子囤的纸尿裤,当时为了参加满减活动买了十来包,没想到孩子长得太快,还有一大半没用就该换大一号的了,白白糟蹋那么多。”

作为省钱达人,张雅并不甘心,今年对着一款微信公众号上列出的必抢清单研究了半天,“上面会直接给出组合,告诉你怎么买最划算,可也要挨个复制直达码,累得眼睛都酸了。”第一波“双11”,张雅给自己下的最后一单,竟是一瓶缓解视疲劳用的滴眼液,“第二波‘双11’,希望理性可以做一回主。”

来源:综合央视网快看 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08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