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北京老宅的象眼与砖雕艺术》出版 聚焦老北京建筑空白

2014-11-25 11:23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2014年11月25日,汇集14年心血的书终于定稿完成,并联系好了出版社,这让已过不惑之年的孙传东心里踏实了许多。为了这本书,他走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胡同,不知道敲开了多少扇紧闭的大门。书最终能够出版不仅是对14年潜心研究的回报,也填补了这一领域至今没有专著的空白。而孙传东在书中向人们展现的是老北京建筑中极为常见又往往被专家学者忽略的建筑结构——象眼。

1_01

孙传东来到北新桥附近的一处四合院,这里还保存着相对完好的象眼。如今,他书中收纳的象眼已经有近一半不复存在了。

 

2_01

孙传东就是在家中一张旧写字台上完成书稿的,手边的参考书籍摞到一人多高。

3_02

 没有学过一天美术的孙传东凭借细心和耐心,毅然用手绘方式完成了全城象眼的写生和书中全部的插图。

4

保存最完整的两幅象眼和砖雕写生作品挂在孙传东居室的显眼位置。象眼占据了他工作以外的全部生活。

5

在胡同里写生也有意外收获,一些居民见他如此执着,还会送他一些老物件当纪念。

6

罗哲文先生没能亲眼看到他亲笔题名的《北京老宅的象眼与砖雕艺术》出版,成了一大憾事。

象眼是指传统尖顶房屋的屋顶斜面、水平横梁、直立柱子这三面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建筑结构中,经常会有三面交叉组成的部分,因此不同位置的象眼名称也各异,如:门廊象眼、门洞内山墙上的五花象眼、戗檐砖内侧的腮帮象眼、垂带式台阶的垂带象眼等。其中施以装饰最多的是门廊象眼和五花象眼,垂带象眼的装饰多是些适形的三角几何图案,腮帮象眼中还不曾见过装饰。由于房屋的变迁,早期的象眼装饰现在我们已看不到地面上的遗存了,偶尔在考古中会看到实物。

最早的象眼出现在3000多年前,当时是在高台阶下。北京城现存的古宅象眼装饰多为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留下来的。不同时期的装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社会时尚和民俗底蕴。它们的雕刻很精美、细腻,题材很丰富,是四合院建筑装饰中最亮眼的地方。

1998年6月5日,孙传东被所在单位派往客户公司上门服务,业余时间较多,孙传东看了不少书,心中萌发创业的念头。孙传东喜欢设计,想开一家设计公司,计划先到老城区做些写生,收集些中国传统绘画建筑资料。

2000年6月9日傍晚,孙传东完成了第一天的写生,快要回家时,正巧遇到外出归来的黄文华、王大鹏夫妇。这两位教授都是知名学者。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便热情地邀请他到家做客,言谈中了解了孙传东写生的目的后,给予了指点,使孙传东对胡同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谈话期间,黄文华、王大鹏夫妇介绍了象眼对于整体四合院的重要,就像文章眼那样点睛了四合院的美丽。孙传东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他采用地毯式写生的方式走遍全城所有的胡同,画遍所有有代表性的象眼。北京城古老的住宅缺少照明设施,而象眼都在黑暗的门洞和门廊里,不能现场绘画,他只好用照相机拍下有代表性的象眼图案,回家再整理成工笔文献。前后经历七个寒暑,春夏秋三季在胡同里写生,冬天在家里整理象眼图案。直到2006年6月3日最后一幅画完,全城写生竣工。这让孙传东激动不已,北京城精彩的象眼图案被永远地留存了下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象眼,更好地把胡同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孙传东把手头的画稿配以文字整理成册,已故建筑学泰斗罗哲文为其题写书名,《北京老宅的象眼与砖雕艺术》即将面世。孙传东希望有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等机构收藏其手绘稿,为喜爱象眼的人提供研究素材。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程功摄影报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