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你家摄像头怎么对着我家大门口!邻居是否侵犯隐私权?律师这样说

2020-12-24 17:22 编辑:u018 来源:北京晚报

邻居家装的摄像头正对着自己每天必经的楼道,是不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最近,市民赵女士一直为这件事烦心不已。近年来为了自家门口安全,不少人开始在门外安装摄像头、或者给大门装上电子猫眼,相邻而居的其他业主,也面临着和赵女士同样的困惑。

有律师提出,“私人生活安宁”是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安装摄像头如果造成邻居不适,则应当拆除。也有人认为毕竟是为了安全考虑,安装摄像头只需和最相关的邻居协商好就没问题。


资料图 新华社/路透

■邻里矛盾 你家摄像头为何对着我家门口

“他监控自己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别把我们也带上。”几个月前,赵女士的邻居在自家大门旁的墙面上装了一个摄像头。可让赵女士无法接受的是,这个摄像头也能把自己家门口的情况和楼梯拍个一清二楚。

虽然经过沟通,邻居已经把摄像头对着赵女士家的方向遮上了一块纸板,但每天进出家门必经的楼道还是会被拍下来。在赵女士看来,五楼的楼梯除了快递和外卖人员之外,每天基本就只有三户人家会走。“他们要想监视我的生活轨迹可太容易了。”赵女士说。

家住朝阳区的市民贾先生最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发现,邻居家装了电子猫眼,而且时间已经长达几个月。由于贾先生家入户门正好与邻居家相对,这也意味着他家大门已经被邻居家的猫眼“盯”了小半年。“花几百块钱买一个设备,就可以随时偷窥我的生活,如果他有歹意,后果非常可怕。”

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发现,内嵌式摄像头已经非常普遍,“电子猫眼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铃”等产品五花八门,价格通常在两三百元不等,大都具有访客识别等功能。“如果有人出现在您家门口,您绑定的手机APP就自动弹出提示,画面清晰度最高可以达到1080p,完全能看清人脸。”一家专卖店客服介绍。

■判决先例 装摄像头的人家大多不占理

那么,邻里间共用的公共区域内,彼此是否独立享有隐私权?住户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之前,有没有告知邻居的义务?记者发现,现行法规或物业管理规定中并没有针对此事详尽的明文规定。而根据现有各地法院的典型判例,装摄像头的人家并不占理。

广东省某小区的董某,就曾因为在门外墙体和自家大门猫眼上安装监控摄像头,几次被邻居顾某告上法庭。据法院发布的终审判决书显示,董某家的摄像头完全可以监控顾某出入住宅的全部情况,对顾某个人的居住安宁造成侵扰后果,应视为民事侵权。

本市也曾有邻里之间因为私装监控而打官司的案例。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显示,此案中状告邻居安装摄像头侵权的原告方败诉,但判决书中给出的理由是:“经查明摄像头拍摄范围是安装者家房门及墙体,而非楼道,不能拍到路人的体貌特征。”

在许多高档小区的楼道内,摄像头已是“标配”。有观点认为,如果安装行为出自开发商或者物业,家家户户都有同样的、对楼道监控的权益,则不太容易发生冲突。“如果这是违法的,开发商和物业怎么会如此大张旗鼓地给每家每户都装摄像头?”市民金女士购买新商品房后,发现自家大门上在交房时就已经装好监控系统,她觉得此事无可厚非。居民们争议的焦点,落在被拍摄的住户是否知情和同意上。

■争议焦点 私人能否采集公共影像尚无定论

实际上,目前地铁、银行、电梯、医院等公共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已经非常普遍,关于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存放、管理也都有严格的管理规范。但对于私人采集公共影像的行为,目前还尚无相关规定,这也使得许多业内人士看法相左。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王翔宇表示,现行法律对于隐私权的外延、内涵以及侵犯隐私权的具体类型规定尚不明确。但根据新《民法典》对“隐私”内涵的界定,“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都被包含在“隐私”范围内,而“拍摄他人住宅等私密空间”则是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具体类型之一。

但《民法典》中对“私密空间”的范围没有做出具体界定。在王翔宇看来,根据通常认知,在居民楼楼道内安装摄像头对居民出入公共通道、进出电梯的活动进行监控,会对居民的心理自由感造成一定的束缚,而不压抑、不束缚的生活状态亦是私人生活安宁的重要组成部分。

“邻居在自家门口装摄像头使赵女士出入公共通道的行踪均被录入。无论邻居是否存在窥视他人隐私之主观故意,其行为仍构成隐私权侵权。”王翔宇说。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营则分析,按照现有通行理论,住宅楼道应该属于业主共有,属于公共区域,而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私人是否有权采集公共影像。在他看来,新《民法典》把私密活动纳入保护范围,但赵女士的上下班及进出门则很难归类到私密活动范围。

“为了保护财产权和人身权,只要不属于侵犯他人隐私和公共利益,还没有明文禁止私人在家门口安装监控。”王营认为,赵女士邻居监控拍摄的楼道位置属于业主共有部分,赵女士也无权以“私密空间被侵犯”为由要求邻居拆除摄像头。

■专家观点 存储端泄露隐私也要担责

除了邻居对自身隐私权的侵犯,赵女士和贾先生还有另一层担心,那就是录制视频的后台存储是否安全。“因为技术原因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并不罕见。就算邻居没有主观恶意,但要赶上信息泄露,一样会侵犯到我的隐私权。”赵女士说。

据上述专卖店客服人员介绍,可视门铃的内存卡可以24小时不间断录制,录制时间根据存储卡容量和画面清晰度的不同在2至16天不等;而云存储则是在画面出现变动时才会录制,画面静止时不会录制。“只要画面中检测到人,就会自动开启录制。”这名客服人员说。这也就意味着,从本地上传至云端存储的录制视频中,有可能包括大量人员活动的画面,甚至人脸信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主体复杂和缺乏相应监管,私人采集公共影像实际上存在更大的隐患。“人脸等生物信息无法更改,一旦遭到泄露会严重侵犯被采集人的个人隐私。以目前的技术只能追踪到第一泄露人,至于这些资料被中间转移多少次,是很难确定和追责的。”一名从事网络安全行业的技术人员说。

律师也认为,如因采集人的原因发生被采集图像泄露,采集人应当承担一部分法律责任。如因技术故障或黑客攻击导致泄露,造成邻居信息被非法使用,供应商应当有产品责任,安装者也有可能需要承担公平责任。“抛开侵权与否的讨论,单从技术角度来说,类似产品也存在风险,供应商还应当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王营提醒。

(原标题:邻居家装的摄像头对着我家大门口,我不爽 楼道内装摄像头要考虑邻居感受)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杨天悦

流程编辑:u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