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仰望星空古人看到了什么?聊聊那些和星象有关的传说

2015-01-25 09:32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1月25日讯,古希腊星图与中国古代星图是人类历史上较完整的两大星图体系,前者逐渐演变为目前国际通用的88个星座,而中国古代星图则自清末逐渐淡出主流,甚至连不少天文界专业人士也不清楚我国古代先人是如何观星的,天文学博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记者,自己是基于现代天文学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中国古代星象体系的了解也极其有限,当得知中国古代星空的原貌后,不禁感慨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1

 

《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齐锐告诉记者,中国古人非常聪明,早在上古时代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为它们取名,到了三国时期,由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到隋代时出现了《步天歌》,以生动的韵文、将周天恒星连缀在一起,弥补了星图难以流传、文字不够形象的缺点,做到了“名中有图,言下见象”,由此繁难而神秘的星空因它而变得平易而充满诗意。而历朝历代都有恒星观测资料,传承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天文学家在宋代皇祐年间(1052年)所观测的恒星数据,它是“三垣二十八宿”传统星象的典型代表。

“为了恢复宋代星图数据,复原古人眼中的星空,我们运用现代天文观测数据,结合天文史学文献,一一比对了中西星图中1400多颗星,下了很多功夫,终于完整呈现了中国古代星空的盛景。”

 

最早的星官图,失散已久未能传世

 

星座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星官”,东汉张衡描述星官的命名:“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中国古代的星官,从天皇大帝到农丈人、从战场到市场、从天枪到簸箕,其名称和布局都非常社会化,地上王国、山川百物、人间百业都搬上了天际,涵盖了古代神话、历史典故、社会制度和人文习俗等,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

约公元前270年前后,三国时期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统一了全天星官,编成一个具有 283个星官、1464 颗恒星的星表,史称“陈卓定纪”,陈卓综合而成的 283 官星象体系被后世史书所采纳,成为我国观测星象的基础。

陈卓关于全天星官的划分凸显了中国“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二十八宿”简单地说,就是先以历史上一些重点观测的恒星作为标准,然后再以线形联络起它近旁的部分星,如此构成一宿。全天共有28个宿,分为四组,称为东、南、西、北四官,即东官苍龙、南官朱雀、西官白虎和北官玄武,以这二十八宿为代表,携领囊括全天的所有星官。

“三垣”的创立比“二十八宿”晚一些。人们仰观天顶,先把北极周围的广泛天域定为“紫微垣”,也叫“紫宫”或“中官”。由于古人已将二十八宿分配入东西南北四官,而中官仅含一个紫宫,有些单薄,先人便将紫微垣和二十八宿之间的部分天域进行了划定,分别命名为“天市垣”和“太微垣”。三垣在隋唐之际趋于成熟,合并二十八宿后成为新的“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后来“三垣”的地位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成为“三垣二十八宿”体制。

《漫步中国星空》作者之一的万昊宜告诉记者,基于传统文化的“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最引人注目之处,自陈卓初定,至体制完全建立,传承了千余年,一直到明清之际。

遗憾的是,三国时代陈卓关于星官的著作和原图早已散失,未能传世。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