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服务 > 健康

鼾声如雷到底是不是病?怎么才能解决睡觉打鼾问题?

2015-01-26 10:4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5年1月26日讯,宋·沈括《梦溪笔谈》第九章:“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另见: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15

 

鼻息即鼾声,俗称打“呼噜”。鼻息如雷,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有人研究发现,古往今来,睡眠时打鼾确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有的人轻,有的人重;一般肥胖者更重。男性发生率高达4%一31%,女性为3%一19%,中年以后常见,而且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在60岁时发病人数达最高值,以后逐渐减少。睡眠打鼾发出的鼾音,可大可小。经用分贝计测定,这种噪音低者可达10一20分贝,高者可达75—85分贝。这种高音调噪音,患者自己因入睡,常不知道,但对临近的人,却是一种极大的干扰。

打鼾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打个比方来说,人在呼吸时气流通过呼吸管道,正像气流通过一个管道系统一样。当气流不变时,气流通过的管道愈细,则气流的阻力愈大,作用于管壁的摩擦和震动力也愈大,反之愈小。如果管道直径小,气流通过时发出的声响.就会像是吹哨子所发出的声音一样,因此睡眠时“打呼噜”,完全可以理解为呼吸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所产生的阻力增高.引起的咽腔周围组织的震动,伴随呼吸的节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鼾声。

鼾声为什么发生在睡眠时呢?原来,睡眠时上气道的肌群松弛,舌根的肌群也是松弛后坠的。由于呼吸时膈肌收缩,产生向下的吸吮力,会引起这些松弛的上气道肌群下塌,不同程度的造成上气道的阻塞。轻则使上气道的通路变小,重者可使上气道完全阻塞。这时人们常会感到喉咙似有一件东西卡住,憋得上不来气,直至被憋醒。用力呼吸后,才能将阻塞的上气道冲开,使上气道肌群松弛造成的阻塞解除,呼吸的气流才可以通过,正常呼吸也得以恢复。倘若同时再有鼻中隔弯曲、鼻窦炎、鼻息肉等引起鼻腔阻塞不畅情况,不仅鼾声响度增加.还会伴有间歇性憋气。

经考证,大约有1/4的打鼾者,在鼾声后突然发憋,再听不到声音,这种憋气超过10秒钟以上,医学上则称为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呼吸暂停是常见多发病,人群的发病率约在1%一4%;而60岁以上的男性中则可高达20%一40%。如果在一夜7小时的睡眠中,这种呼吸暂停次数超过30次以上,或每小时唾眠超过5次以上时,则称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专家认为:睡眠性阻塞性呼吸暂停,是一种睡眠障碍,不仅降低睡眠质量。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可发生系统性高血压、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并导致动脉粥佯硬化、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的增加。更为严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因睡眠呼吸暂停而发生憋醒的反应能力,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对一些反应敏感的人,经测定上气道的阻力即可发现。而对另憋醒能力迟钝或不敏感的患者,则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停止呼吸,而出现窒息,使含氧的空气不能进入下呼吸道内,进行肺的气体交换。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不能呼出,严重者还可引起体内的酸碱失衡,对机体功能产生较大的危害。一口气上不来,发生“憋死”。

临床研究还观察到,如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或呼吸变浅的次数超过20次以止,为中、重度患者。如不治疗,5年后发生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的频率和死亡率,则有明显增加。因此,对这些睡眠时打鼾而发生憋气、呼吸暂停时间较长者,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认为是“睡得香”的表现。

那怎么才能解决睡觉打鼾的问题,拥有好的睡眠呢? 对于非障碍性的打鼾者,以下方面应当注意:身心的过度操劳会导致精神和肌肉的紧 绷和疲惫,如果白天真的特别忙碌,在唾前最好先舒缓一下身心,如洗个温水澡、按摩、听听柔和的音乐,等等,再入睡,会睡得比较安稳;睡前不要从事刺激的活动;仰睡或趴着睡会让呼 道不顺畅,侧睡时,松弛的肌肉会倾向一边,比较不会堵住呼吸道;吸烟、饮酒会让肌肉更加松弛,而更会堵住呼吸道,最好戒烟和饮酒有度;注意减重,肥胖者的鼻息肉通常也较肥大,而且喉咙和鼻子内的肉也较肥厚,容易堵塞住呼吸道。对于那些患有鼻中隔弯曲、鼻窦炎、鼻息肉、肥胖导致的软腭低垂、舌根肥大、悬雍垂肥大等障碍性因素的鼾声大作患者,则需尽早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方可解决鼾声如雷或彻底告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杜昌宏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