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今早安放万佛园 《儒藏》将启动全本编纂工作
2015年2月15日,今天上午10点,著名哲学家汤一介的骨灰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万佛寺陵园下葬。汤一介夫人乐黛云及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儿子汤双、女儿汤丹来到现场。记者了解到,乐黛云先生特意选在今日下葬,是因为明日是汤一介先生的诞辰,希望汤先生在生日时入土为安。汤一介的墓碑上写着简单金色字:汤一介(1927.02.16-2014.09.09)教授,在汤一介名字下紧挨着是还未涂颜色的乐黛云先生的名字。
现场图
下葬之前,乐黛云眼眶泛红着发言:“我今天来这儿,我一个劲儿告诉自己不要哭不要哭,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哭。我刚才在想,也许我很快也就会一起安葬在这里。 我相信他会看到的,因为我相信生灵不会终止,我们将来有一天还会在一起,所以我不会大哭,也不会过分悲伤。我和他其实一起写了一本书,但是他没能看到这本书出来就离我而去了,我刚刚把那本书书放进了他的墓碑里面,给他看一看,谢谢大家。”坚持着说完这一段话,乐黛云中途几度哽咽,更是抽泣起来,而一旁的汤丹跟随母亲一起已经泣不成声。
现场图
在安葬前,汤双怀抱父亲的骨灰盒,陪伴一旁轮椅上的母亲乐黛云走向半山腰的墓地。在通往墓地的路上,上百位自发来追悼汤老的人们手拿白色菊花,默默等待。在汤老的骨灰入土之前,乐老坐着轮椅上前想要再看一眼,她一直反复询问儿子汤双:“书放进去了没有”,心中最为挂念的就是她与汤老合写的那本书。在汤老的生前用品和红色棉袄一一放入墓穴后,汤一介的墓缓缓盖上并封上了水泥,众人在寒冬中为汤老默哀。
现场图
汤一介的得意门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代表北京大学和汤老的学生们发言,王博说,汤先生走的时候是教师节的前一天,而今天是情人节的后一天,这两个日子都对汤先生有重要的意义,“他的一个身份就是哲学老师,教师这个身份他是最看重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乐老的另一半,是一位相伴一生的情人。我最近常常念他,尤其是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他走的还是太早了!“
除了汤一介的亲友,汤老一手培养的几位学生也都来为老师送行。在灵堂中,众位亲友学生依次向汤一介先生的照片三鞠躬,乐黛云先生端坐桌旁,向来行礼的众人一一点头回礼。其中有几位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是汤先生的第一代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等人都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王博告诉记者,将汤老安葬在万佛寺陵园是师母的意思,自己和晚辈们往年每年都会为汤老过生日,切蛋糕。而汤老在临终前还在关心北大哲学系的发展,言及此,王博的眼眶也已泛红。现场,乐黛云向每一位亲友赠送了新出版的《汤一介传》修订本,这是汤老生前唯一指定的传记。
记者了解到,汤一介和乐黛云夫妇此前居住在朗润园教师公寓二楼,一楼是季羡林先生去世前的旧居。汤先生去世后,由于子女孙辈都在国外,北京大学校方担心乐黛云先生一人行动不便,便将季羡林先生的在一楼旧居安排给了乐黛云先生居住,方便老人出入。
《儒藏》将启动全本编纂工作
9月9日晚8时56分,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国学大师汤一介去世,享年87岁。一起来参加安葬仪式的汤一介生前的学术秘书,也是他主持编纂学术巨作《儒藏》的得力助手、学者胡忠平告诉记者,汤一介先生的突然离去让《儒藏》的编辑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他是这个项目的精神领袖。”
汤一介从2014年6月起担任了《儒藏》丛书项目的首席专家,并表示“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去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与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胡仲平介绍,目前《儒藏》的精编本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本,一共会出三百余本,目前所有的书稿都已经收齐,很快就可以出全,精编本完成之后,就要启动《儒藏》全本的编纂工作,“汤先生走之前最担心的是《儒藏》全本的事情,因为这个工程量浩大,汤先生反复称希望能够尽快启动,也希望国家和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 程功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