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灾区灾民帐篷里过新年:没有抢红包的除夕守岁(图)
2015年2月26日 新春佳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在外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会千方百计回家和自己的亲人相聚。那里有自己最熟悉的风光、最熟悉的乡音以及最熟悉的年节风俗,沐浴其中足以积聚未来一整年外出求学或者打拼生活的正能量。
李律, 下池塘捕捉过年鱼。
震中举行的灾民春节晚会。
去年夏天云南昭通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一批来自地震灾区的学子克服困难,考上了北京的多所重点大学。我们报道他们自强不息的求学故事,并尽力给予帮助。如今灾区学生返乡度过了自己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们在家乡经历了什么样的年节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灾区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三名大学生用他们的眼睛、心灵和笔,记录了这一切……
故事一:进震中参加灾民联欢会
讲述人:北京化工大学李律,云南昭通鲁甸县人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春节即将临近,走在街上,看着过往的人群和排成长龙的车流,热闹的场景让人仿佛忘记了这座城市在数月以前遭受过巨大的灾害。
下池塘捕捉过年鱼
在家乡每年年尾便会进行轰轰烈烈的捕鱼活动。春节每户都有吃鱼寓意为“年年有余”,养殖户临近年关都相继开始捕鱼,在渔场售卖。今年得知即将开始捕鱼,我和表哥立即赶来。然而因为长时间降雨的原因,连田埂都被水淹没了,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从淹没的田埂向更深处的鱼塘迈进。
赤脚走在松软的田埂上别有一番特别的韵味。到鱼塘时刚好要开始捕鱼,我们穿上鞋加入到捕鱼队伍中。感受着池塘上吹来的阵阵微风,心情无比的愉悦。随着“一二,一二……”一阵阵的喊声,一池塘的鱼不断的从水面跳跃而出想要逃跑,当然成功的只是少之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鱼最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收网结束时,小孩子们总会一拥而上争抢小鲫鱼,然后向伙伴们炫耀“胜利品”。在大人的帮助下,香喷喷的烤鱼成了过年孩子的最爱。
除夕夜记挂震中灾民
辛苦忙碌了一天后,吃完年夜饭,走在大街上,享受这年味。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燃放烟花,随着一声脆响,一束火光随着鞭炮升上天空,几秒后,五颜六色的亮光在夜空散开,很美。有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燃放,场面很温馨。
门头上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红灯笼,烧烤摊上食品充足,年轻人、小孩围在烧烤旁,等待着自己的美食。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节日的喜悦。不由得萌生了到震中去看看的想法,不知他们过得怎么样。
进震中:灾民联欢会感动人心
大年初一总是散发着浓浓的年味。除夕夜萌生了去震中的想法,今天就付诸实践,坐上了去震中——龙头山镇的汽车。路上有很多兜售建筑钢材的卖家。不一会到了震中,下车首先看到一排排蓝色板房,听说那就是龙泉中学。因为新的学校还没修好孩子们不得不在板房里学习,虽然地方没有原来的大,但也显得干净整洁。学校教学楼上面书写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听着掌声响起,寻着掌声去,看见正在举行春节联欢会。主持人是一个看上去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虽然现场人挺多的但丝毫也不怯场,主持起来也是有鼻子有眼的。接着上演的节目是《开门红》,只见几个老大妈跳起了扇子舞,赢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边远的小镇,村民们期待着暖日回归。
去往李静家的小路。
李静
故事二:没有网络和手机摇红包的除夕守岁
讲述人:首都师范大学李静,云南昭通永善县人
大年三十在一大股柴火烟中拉开序幕,从有记忆起,那便是不变的习俗,一家人中最早起床的人要在自家门口生起火,据说是用那浓烟驱跑一种叫岩鹰的飞鸟,起床后,一家人便开始忙活了,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猪头、猪腿,放在熊熊的大火上烧,俗称烧肉,最有趣的是把火钳放在木炭上烤红然后放进猪鼻孔里,伴随手转动而出的是滋滋声响和浓浓的肉香,对小孩而言那可是极大的乐趣,此时男人们便开始搅面糊、贴年画了,大红的年画就像大门的新衣,让喜庆从屋外一直沁满屋内。
说起煮肉也很特别,把所有洗好的肉都放进一口大锅里,加上大火烹煮,当你听到某家里响起了鞭炮,那就说明他家的肉出锅了,这时,肉还没煮熟的家庭也急啦,赶紧加足火力迎头赶上,就这样在连续的鞭炮声里一锅锅诱人的肉就煮好了,此刻吃货们就想开动了,别急,还得敬菩萨呢,端着飘香的肉在各个大门前摆一下,点上香烛,家里的男人们对着大门深深地鞠躬作揖,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香烛的特殊味道也是年味里不可或缺的存在。
当年夜饭终于完美上桌,桌的四角都是盛好饭摆好筷子的饭碗,桌旁是燃着的火纸,家人用酒杯在桌脚倒上美酒,但是此刻的饭桌是无人的,这说来似乎奇怪,其实这也是过年的习俗,称为喊饭,是共邀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同回家吃团圆饭,共享大年的天伦之乐,是对已故亲人的纪念。酒满饭完,一家人便其乐融融地开饭了,举起酒杯,为归家的游子洗尘,对在家的亲人感恩,对彼此简单却最真诚的祝福。
当春晚的帷幕拉开,大扫除也收工了,一家人围坐在火边,一起开心地看晚会,没有手机摇红包,也没有网络的各种吐槽,只是一家同坐,情绪被春晚带着,时而欢笑,时而碰头交流。分离的一家人此刻是如此的接近,满足地享受这相聚的时光……
午夜十二点整,鞭炮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准时响起,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祝愿。没有霓虹炫目、歌舞欢腾,小山村又安静地睡了,人们一定做着甜美的梦迎接黎明……
米登位
米登位
故事三:进帐篷访民情 灾民最盼新年住新房
讲述人:北京大学米登位,云南昭通昭阳区人
云南鲁甸“8.03”地震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如今灾区重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新春即将来临,我再一次来到鲁甸县龙头山镇葫芦桥村,带去对受灾老乡的良好祝愿,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观察让外界对当地同胞的处境有更多了解。进入龙头山的路依然不好走,由于正在施工,路上坑坑洼洼,车子颠簸得厉害,不过已经全部疏通,基本的交通运输需求能够满足。道路两边陡峭的山该排险的正在排险,该加固的正在加固。开车师傅告诉我们沿途是建设工地,成排的新房子已具雏形,令人很是兴奋!到达目的地,我们看到的景象和想象中有一定差距,但是我知道这一切正在慢慢变好。我们和淳朴的乡亲聊了很久,也了解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情况。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谈到孩子,乡亲们都很满意。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优先考虑的也是孩子们的教育,并赶在开学之前搭起了临时的活动板房。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政府的帮助下,孩子们有了新的书包,新的学习材料,有了安心学习的条件。冬天的山区寒冷,孩子们也穿上了小棉袄。除此而外,政府也给他们一定的资助以保证营养。目前,新校区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已经规划好并在顺利重建中。新校园,会有的!我们还看到专门为安抚儿童而建立的儿童乐园,充当临时幼儿园的作用,但是没有专门的幼教,幼教是志愿者,缺乏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这儿的一个问题。
为了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也为了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当地建成了社区医疗卫生站。卫生站拥有基本的医疗器械,小病不出村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坐在乡亲的帐篷里,他们一边抱歉没什么好吃的招待我们,一边从角落里搜出两个干巴巴的苹果递到我手中。他们告诉我,现在政府给他们每人每天提供15元的生活补助,省着用也只能维持生活。为了过春节,政府给他们发了米和油。由于受到地震的影响,大家生活都很拮据,年货也准备得不是很好。老乡笑了笑:“不管发生什么,人还得好好生活。新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年货差一点无所谓,但一定要开开心心地过。”当我问到他们新年的愿望时,大家最大的愿望几乎都是一样的,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住上新房子。
走出帐篷,我注意到了每户帐篷上都挂了一对红灯笼,虽然简易,但温馨得让人感动。大家聚在一起分发镶着相框的全家福,笑得开开心心的,仿佛没有什么能够击败他们。阳光很灿烂,一株梅花正迎风怒放。这时我脑海中竟出现一句诗“明年春色倍还人”。满满的全是希望。
离别前,感慨万千,赋诗一首,以作纪念:
旧石滩头翻新浪,黄土尘里梅花香。青山悠悠云水长,长空山鹰乱舞狂笑眼盈盈临风望,望穿彷徨盼春光。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张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