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国华热电关停后烟囱不再吞云吐雾 关停才明白老爸对厂子的感情

2015-03-26 11:44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3月26日,昨天是国华热电关停后的第6天。大门口外的三名保卫依旧站得笔直,办公楼前2000多平米的草地上还有喷泉起舞,高高的烟囱顶端已经不再吞云吐雾。锅炉房里,一名用雨衣紧紧包裹全身的工人刚从煤渣室走出,他拧开靠近立柱的水龙头,迅速抄起地上的粗水管对准自己的头部,瞬间,急促的水流像个小瀑布般浇遍他的全身。这是他第无数次在清洗粘到身上的煤渣。

这名工人告诉记者,3月20日关停那天,厂子不再具备热电功能;但还有许多后续的清理、维修及保养工作马虎不得,现在仍是全员上班的工作状态。只不过,同是上班,不论是部门主管还是一线员工,心情都截然不同了:有人说自己变得多愁伤感了,也有人说那种感觉想了半天也没法描述。

q11

“望见这根大烟囱就知道自己到家了”

对于刘宁一家来说,国华热电厂承载了两辈人的热血。

1958年,复员军人刘爸爸来到厂子旧址,成为一名热电员工。几年后,等宝贝女儿懂事了,刘爸爸就把自己那些烧锅炉、干消防的故事讲给刘宁听。“我从小就对爸爸的工作耳濡目染,感觉当个热电人是一特光荣的事儿。”刘宁说起这些,脸上溢满幸福。

198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刘宁也加入了爸爸的行列,从国华热电厂主控室的一名数据监测人员干起。6年后,刘爸爸退休,从此,轮到女儿为爸爸讲厂里的故事了。“今天厂子搬家了,里边可大可漂亮了!”“厂里又为环保投资了几个亿,现在大烟囱里排的只是水蒸气,不是废气了。”虽然已经退休了,女儿嘴里有关厂子的每一步新进展都牵动着老人家的心。

3月5日,厂里接来发改文的红头文件,最后确定了关停的消息。当天下班后,刘宁给爸爸打了个电话,交代了来龙去脉。“真的关了?”老人家语气平静,但不太相信。“真关了。”听了刘宁的回答,刘爸爸沉默了一会儿便挂掉了电话。

也许因为自己是个乐天派,关停消息来了以后,刘宁还不太理解爸爸的沉默以及许多同事的伤感。可第二天早晨,刘宁在开车去单位的路上,心里忽然激动起来,握着方向盘的双手微微颤抖。来到厂里,刘宁把心爱的单反拿下来,走过还没全绿的草坪、贴满照片的文化墙、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脑海里全是爸爸讲过的故事。“我在厂子呆了27年了,那一天好像才真正重新走了一遍父亲的心路,关停这件事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老爸对厂子的感情。”

也是在那一天,刘宁的朋友圈图片中多了一根高耸入云的烟囱,照片配文是:小时候家就住这儿,每次出远门儿回来,远远地望见这根大烟囱就踏实了,因为知道自己到家了。”

“常能想起把我骂哭的师父,就像徒弟们想念我一样吧。”

“小李子,你给我过来!图画错了!去锅炉房看一遍再重画!”如今已是后勤保障主任的李林晴,一想起师父常吼出的这句话,心里仍能“抖上三抖”。

1976年,国华热电在北京89中学只选出两名优秀学员参加工作,李林晴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男子汉,带着父母的骄傲、同学的艳羡来到厂子,李林晴却常常要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始作俑者”就是他那严厉的师父。

“师父昨天刚教过的东西,第二天就让我背着写或画出来。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师父经常在我休息或者跟同事聊天儿时冲我喊:‘小李子,你给我过来!系统图画错了!去锅炉房看一遍再重画!’所有同事都看着呢,面子上真是过不去。”

被师父骂了太多次,不论是上班还是休息时间,“小李子”再也不敢玩儿了,每天全神贯注地工作。几天后,师父又把他叫过来,摆出一副要吼他的架势,张嘴却是:“你这样哪行?不休息了啊,身体吃得消吗?现在去玩儿一会儿!”

日子久了,李林晴深深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我可以直说,师父在生活上其实就是个‘大老粗’,但是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也绝对是情深意切。想想看,我这一路从学徒到班长,再到主任,没有他骂我,我没有今天。”

李林晴只有一位师父,却有8名徒弟。他直言,自己也曾把这些徒弟骂哭过,“这才知道嚷完孩子们,自己也难受得要命。”传承着淳朴严谨的师徒之风,本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如今李林晴的徒弟全都从一线员工走上了财务、主管等核心职位。

然而,这师徒之间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却十分沉重。“我一个徒弟来家里看我,回忆了很多故事,临走时问我,厂子为什么关了。我告诉他,为了每年给北京消减130万吨的燃煤量,厂子关了,但我跟你的师徒情永远都在。”已年近60岁的李林晴,说到这里满脸泪痕。

“为了企业的情怀,成全企业对北京蓝天的贡献。”

昨天,在国华热电明亮的接待室里,13名员工与前来探访的记者们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与这座老牌儿热电厂的故事。记者注意到,在他们中间,研究生毕业的老员工毛树春一直微笑着不说话,偶尔会望着窗外运送煤炭的皮带和储煤罐发呆。

在采访结束,记者们陆续散去后,毛树春突然对本报记者说:“您好,您愿意去我们的锅炉房里看看吗?那里特别好看。”

记者先随毛树春来到距离地面12米高的厂房,这里与关停那天比起来显得安静了许多。机器已经没有太大噪声,唯有大个的排风扇还在嗡嗡作响。主控室里,12台坐式电脑的显示屏仍在跳动着机组运行数据。“跟我来!”毛树春一声大吼,打开了发电机室的大门,青绿色的发电机好像已经进入睡眠,但占地60平方米所营造出的“气场”丝毫不减。当记者小心翼翼地踏下镂空的狭窄楼梯,来到12米以下的工作平台上,装着4台机组的整个锅炉房映入视线。这里有上百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有数不清的管道和排风口。

“平时我们的工人就是穿梭在这些小路上,穿着制服,拿着撬棍,还有人带着高度近视的眼镜。我们的前身是北京第一热电厂,我们处在繁华的长安街东延线,我们为北京供热供电60年。你来到这里就能想象了吧,总装机容量40万千瓦,供热能力约2100万平方米,我们的成绩绝对不是儿戏。”

毛树春告诉记者,厂子关停后,他没像同事那样流泪,倒是喜欢在锅炉房里来回地走,喜欢一个人走遍厂子的每一片砖瓦。“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我们也算是为了企业的情怀,成全厂子给北京蓝天做的最后一份贡献。”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殷呈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