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我的个神啊》把笑点、泪点、观点融进一部影片

2015-05-25 14:11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5年5月25日讯,《我的个神啊》是笔者第一次在电影院观看印度电影,这第一印象就极佳。此前对印度电影的种种误解都被这部有笑点有泪点又满含着社会批判价值的影片所消除。

《我的个神啊》

 

此前《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国内的上映已经掀起过一波印度电影的热潮,但当时广为观众吐槽的是,这部堪称影史佳作的影片的中文译名实在尴尬,极易让不明就里的大众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像“泰囧”一样的纯喜剧片,而真正看过的人才发现,片中对印度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才是喜剧包裹之下的内核。《我的个神啊》也同样因为片名翻译让人困惑,它不仅让人容易跟另一部印度电影《偶滴神啊》(Oh My God!)混淆,更让中国观众习惯于将这句口语化的戏谑语和荒诞与玩闹联系起来。

然而令人意外,也极为难得的是,在导演拉库马·希拉尼和主演阿米尔·汗的眼中,喜剧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他们拍摄电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某种思考,是在关注超出电影之外的社会议题,即便这会引起争议乃至抵制,他们也已无反顾。

在《我的个神啊》中,有“印度刘德华”之称的阿米尔·汗饰演了一个意外降临地球的外星人,他与地球人有着相同的身体与样貌,不同之处则在于他对于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完全不了解,透过他的视角,电影带着观众发现了人类社会许多矛盾乃至可笑的地方,他也在不断地闹剧中开始学会穿衣服、买东西,逐渐适应人类社会。如果说电影前半段是外星人地球奇遇记的话,后半段则让这种“局外人”的视角直接切入了人类社会十分敏感的话题——神灵崇拜。在片中,外星人PK对人类礼拜神灵产生了诸多困惑:为什么所有人都对神又敬又畏?为什么不同族群有着不同的神?为什么向神请求的事情不能马上兑现?一个错误电话的拨入提醒了他,原来那些自称是神的代表的“神棍”们都是骗局的制造者,他们与神的交流是“拨错了号码”,因此他们根本不能代表神,而是在愚弄大众。一个简单却又一直被掩盖的道理被掀开了,PK的出现宛若“皇帝的新衣”中一语戳破真相的孩子,最“无知”反而最有知,让人们幡然醒悟,让“神坛”轰然坍塌。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将这部影片视为反宗教的立场,那是一种误读。片中借PK在辩论中的语言也已阐述,宗教催人向善、让人们的心灵有所归宿,并没有什么错误。影片的批判视角真正指向的是那些借助人们对神灵的畏惧感而行欺诈的“神棍”,这些人既存在于神职系统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权力体系中,他们为谋取利益而编造的谎言,既是对大众的戕害,也是对大自然真正“造物主”的污损。

《我的个神啊》在印度这样宗教信仰盛行的国度出现,需要主创团队有着百倍的勇气。在印度,《我的个神啊》的上映引发激烈争议,一方面它成为票房冠军,击败了外来大片“复联2”,而另一方面,许多宗教激进者焚烧电影海报,组织抗议示威,呼吁政府禁映该片。在影片中,印度教家庭出身的女主角与巴基斯坦穆斯林身份的男友的爱情故事也同样触动人心,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段故事正是主演阿米尔·汗真实经历的折射。

不少人从《我的个神啊》中反思中国电影与印度电影的差距,笔者认为如果说差距,当前中国电影很大的问题恐怕在于,一部分导演醉心于以艰涩而沉重的笔调去拍摄所谓的现实题材,当市场不认可时就自命清高大发牢骚,另一部分导演则回避一切社会问题与深刻思考,只着眼于电影的商业属性和娱乐功能,往往造成票房大好但观众大骂。《我的个神啊》至少让我们看到,社会反思不必一板一眼,商业喜剧也并非单纯卖笑,将笑点、泪点、观点融进一部片中并没有那么的难。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成长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