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画说正能量

曾是豫剧名家17年收养6个苦孩子 为了养孩子他去茶馆卖唱

2015-10-15 11:22 编辑:TF007 来源:网络

2015年10月15日,75岁的王宽和71岁的王淑荣,是河南郑州的一对老夫妻。他们有7个孙子、孙女,但只有两个是亲生的。其他的5个,都是夫妻俩17年来陆续收养的苦孩子。为了养大这些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王宽老先生退休以后,又到茶馆卖唱10年,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挣一口饭吃。

q11

如今,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仍然不忘爷爷和奶奶。

如今,5个收养的孙子、孙女都已经自立。有的工作了,有的成家了,有的毕业了,有的订婚了。虽然已经不再挤在爷爷奶奶家,但他们从未忘记这个大家庭。每逢节假日,5个孩子就从郑州的各个地方赶回家,再和老夫妻俩的儿子、女儿、孙女、外孙一起,一大家人热热闹闹,温温暖暖。这就是一家人。

异姓一家人 团圆吃饺子

10月5日国庆假期,王宽、王淑荣的家里,孩子们越聚越多。这是早已定好的日子,孩子们要从郑州的各地赶来,看望爷爷奶奶。一家人团圆了,就要吃饺子。和好面,拌好馅,爷爷王宽和奶奶王淑荣坐在沙发上,孩子们围坐在茶几四周。一大家子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向爷爷奶奶汇报近期的工作和生活。

一周前刚订婚的老四汪雯,说起了未婚夫;老五汪欣今年大学毕业,讲着新单位的事情;待业的老二汪文胜正和创业的老三袁钱粮,聊着工作上的事情。大哥王海波聊着自己婚后的小家庭。刚刚成年的小孙女,也学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擀着饺子皮。

爷爷王宽曾是豫剧名家,孩子们也从小学乐器,一家人还组成了一个乐队。虽然很久不弹奏,但乐器都还在。孩子们到齐了,自然要演奏一番。趁着饺子还没下锅,老二汪文胜拉起了板胡,老三袁钱粮吹起了笙,老四汪雯弹起了琵琶,老五汪欣拨上了古筝。老大王海波陪着爷爷奶奶,哼起了豫剧。饺子煮好了,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圆桌边,举起了酒杯: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17年收养6个孩子

q12

2001年,王宽、王淑荣夫妇和收养的苦孩子们,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王宽的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他15岁那年,也就是1956年,驻扎西藏的十八军随军剧团到县里招生。王宽报了名,从此离开了中原大地,踏上了世界屋脊。1965年,王宽和剧团的王淑荣喜结良缘,随后夫妻俩唱遍了雪域高原。1982年,夫妻俩转业回到河南。第二年,已是豫剧名角的王宽,当上了河南豫剧团的团长。王宽、王淑荣夫妇,在河南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56岁的时候,王宽从河南豫剧团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了。

退休那年,王宽、王淑荣夫妇回老家探亲。在路上,他们见到了体形消瘦、穿着破旧的王海波。那年,海波只有11岁。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妈妈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看见二老可怜自己的孩子,海波妈妈央求王宽夫妇,一定要收养下海波。海波看见二老可怜自己,就跟着哭了起来。“看着他哭的那么伤心,我的心都跟着疼。”奶奶王淑荣回忆,当时老两口一商议,就把海波收下了,带回了郑州。

后来几次回老家,老夫妻俩又陆续收养了5个孩子。这其中有父亲早亡、母亲改嫁的袁钱粮,有父母双亡的汪家三兄妹,还有患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的孤儿华伟。后来,华伟在18岁那年不幸去世。其余的5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

说起收养孩子,尤其是收养这么多孩子的原因,王宽说,是因为自己幼年的经历,让他印象太深了。当年,家里条件太差,经常吃不饱,王宽就到乡亲家里蹭饭吃。吃着百家饭,直到15岁参军到西藏。

参军以后,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都靠乡亲们照看。王宽说,乡亲们养大了他,又照顾了他的父母26年,直到他转业。回到河南,王宽就一直想为乡亲们办点事。上班时候工作忙,退了休,王宽和老伴就想帮帮老家的孩子们。

为了养孩子 他去茶馆卖唱

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王宽手里的钱开始不够用了。退休后,他和老伴的退休工资都只有3000元,根本养活不起这一大家子人。而且,老两口的亲外孙子王海龙,也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这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王宽从未想过抛弃这些收养的孩子,而是决定重登舞台,给孩子们挣生活费。

在2000年前后的郑州,街上有很多的小茶楼可以听戏。这些茶楼都不足一百平方米,挂着红灯笼。一块绸缎挂上墙,就算是个舞台。台下的客人点什么戏,台上的艺人就唱什么。点了谁,谁就去唱。曾经的团长、名角王宽,就为了挣每段的60元,拿起话筒就得唱。

那段日子,王宽每天晚上7点准时从家骑车出门,到各个茶楼“亮相”。所谓“亮相”,就是在演出开始前,去茶楼唱一段,告诉老板和观众,当晚自己愿意在这里等着观众点戏。唱一圈下来,凌晨2点才能下班。

虽然王宽资格老,名气大,但点他戏的人不多。看着旁边的女演员不停登台,有时一晚上都等不到点戏的王宽坐在后台的角落,心如刀绞。“有时候晚上回来了会一声不吭,独自在屋里喝闷酒,我就知道,估计又被剃了光头。”老伴王淑荣说,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老伴已经放下了身段,一心只想去赚点钱来支撑这个家,而她能做的,就是坚定地陪着他,给他继续唱下去的勇气。

“那会儿也真是想过放弃,觉得没脸继续唱下去了。”王宽告诉记者,可一想到家中的孩子们,王宽咬着牙继续坚持下来,他决心要唱到所有孩子们都成人成才为止,“我就告诉自己不能给自己退路,要给这帮孩子做好榜样才成。”这一坚持,就是十年。

“北京 让我们一家人难忘”

虽然王宽家的房子不宽敞,但孩子们都觉得温暖。以前,老五汪欣从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甚至没见过生日蛋糕。直到住进了爷爷奶奶的家里,汪欣才过了一次有蛋糕的生日。

2001年的国庆,王宽一家被邀请到北京录制节目。听说要去首都,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临行前的一晚,孩子们都激动得不睡觉。”王淑荣说,到了北京,一家人决定要先去看一次升国旗。本打算四点多起床,但不到三点,孩子们就再也睡不着了,只好提前出发。国歌响起,国旗升起,孩子们也敬起了少先队礼。

如今,年纪最小的老五汪欣都已经大学毕业,进入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作。五个收养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独立生活。孩子们没有忘记爷爷奶奶,每个周末,都有孩子来家里探望他们。王宽、王淑荣的故事,不仅在郑州、河南,甚至已经传遍全国。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本报实习生 白更 本报记者 李嘉瑞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