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讯,2015是刘慈欣封神之年。高潮在8月23日凭《三体》首部曲英文版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且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奖。一时间,群情激越,国民振奋,并带起一股全民讨论科幻的热潮。其实,《三体》早就获奖无数,刘慈欣早就国内称王,无数粉丝也早就宣称《三体》具有世界水平、不输全球顶级科幻名著。但雨果奖最终坐实了这一点,而且比莫言获诺奖更具突破性,因此不难理解,科幻作家为什么突然有了成为民族英雄的责任感、科幻迷为什么自此一直处于高嗨情绪、影视游戏界为什么火速炒爆了科幻IP……

作为对这一事件的回应,以及对近一年科幻发展的总结,两大奖纷纷给出大神红利:9月先期进行的科幻银河奖特别颁发“特别功勋奖”,表彰大刘对中国科幻事业起到的推动作用和国内外带来的积极影响;星云奖也不甘人后、使出花式授奖,赠予组委会特别奖“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及特级华语科幻星云勋章!该等级勋章可是只有获国际最高科幻奖项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家才有资格取得的哦——这分明是给大刘量身定做的嘛!真是不得不感叹评委们的煞费苦心。
至此,刘大神的封神之路暂告一段落。然而科幻迷们已经摩拳擦掌,准备押宝明年的国际科幻星云、轨迹奖、雨果奖,因为英文版《三体Ⅱ:黑暗森林》已经上市、口碑上佳,《三体Ⅲ:死神永生》即将完稿,新一轮获奖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哈哈,真是玩得不亦乐乎!
作为见证国内科幻崛起的科幻评论者和重度幻迷,须叔非常期待《三体》不断斩获更多国际奖项,也很乐见大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一再提醒读者,科幻不是只有刘慈欣,就像欧美科幻也不是只有一个阿西莫夫、克拉克或海因莱因。多关注身边未来的刘慈欣们。这就要回到三大奖评选了。
重复评奖、新生代
和尴尬的长篇
说实话,须叔很怕坐标奖也给大刘颁出个什么大奖,好在最终没出现这一幕。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坐标奖,以高起点、组合打法开出了第一炮。评出的结果确有惊喜。
因为只评中短篇,所以结果非常简洁:三短三中,共六篇作品获奖。短篇冠亚季军分别是郝景芳《北京折叠》、陈楸帆《造像者》、尹洲《种太阳》;中篇冠亚季军分别是宝树《人人都爱查尔斯》、张冉《大饥之年》、迟卉《雨船》以及优胜奖若干。其中张冉《大饥之年》连中银河最佳中篇、星云金奖、坐标中篇亚军三元,可谓拿奖到手软;同时还以3篇作品入选坐标奖,证明了自己过去一年里创作数量和质量的实力。不但入选篇目最多,且全都是中篇作品(坐标奖评选中,6个中篇奖中占了半壁江山),在中国中篇出版平台、发表数量都有限的现实下,冠以“中篇科幻王”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无独有偶,宝树《人人都爱查尔斯》也获得银河最佳中篇、星云银奖、坐标中篇冠军,但篇目少,仅居其后。
短篇里,陈楸帆以《开光》夺星云金奖、以《造像者》夺坐标亚军,为战绩最佳者。考虑到陈CEO还要忙于诺亦腾公司动作捕捉技术及虚拟现实开发、同时兼顾影视编剧、剧本顾问、专栏作家等相关工作,以短篇力作拿奖不失为减小写作压力又能延续科幻影响力的小妙招。此外,至少入手两奖的还有韩松、夏笳、迟卉、阿缺等为人熟知的知名作者,除了韩大记者,其他都是实力和活跃度较高的新一代作者。王晋康、何夕等老一辈作家今年暂时沉寂;新生代作家则组团亮相,反映他们已达到了集体的成熟期。可喜可贺。
除了三奖入选重合度较高的部分,坐标奖还有不少特殊之处。比如坐标奖不对获奖作品进行任何限制,因此可能出现同一作者多部作品入选的情况。虽然银河和星云奖并未明文限制同一作者入选篇数,但从结果看评选时有所选择,客观上也起到平衡和展示更多作者的目的。坐标奖这一次就选出了张冉三篇、迟卉两篇,或者可以更真实反映这一年度的整体创作现状和水准。
另一个意外是尹洲,作者和作品《种太阳》都不为人熟知。评委说“场景和角色让人感到了真实”,语言组织、情节安排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都令人看好。作者应该是一位谨慎的技术乐观派,而这是一篇创作于十年前而在去年才得以发表的旧作。可见内地科幻沧海里,还是有不少遗珠。
坐标奖是在蝌蚪五线谱网上找到这篇网文,它还挑选了不少电子杂志和网络平台的作品参评。这不同于传统评奖模式的选择,正体现出它标新立异的志向。
两大奖不约而同对长篇科幻金奖选择了空缺,实在令人遗憾。不错,在后《三体》时代,超越变得越来越难。而一些年轻作家刚刚起步,就已经自动背负上三体之扼,写东西怎么也绕不开三体,这样要出新意可就难了。长篇无最佳的尴尬,需要时间和质量的积累来化解,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在老一辈科幻人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把全民目光都吸引到了科幻创作上,只要拿得出有实力的作品,必然要比前辈们更快得到各界的肯定。
科幻年选实现共赢

以往科幻颁奖,并不一定紧跟着出获奖作品集。这就导致读者要根据名单自行寻找刊登在不同平台上的作品,非常不便。其主要原因是版权问题。比如,最世文化的签约作者,其作品的版权一般归最世,不一定能取得授权。但近几年,两大奖都开始重视获奖作品的合集出版了。比如,科幻世界杂志社曾经出版六卷本的银河奖获奖作品集,未来或会不断补充新卷;星云奖连续五年出版获奖合集,这些对记录中国科幻历史也很重要。
今年三大奖揭盅之前,评委会就开始了合集出版的运作。由董仁威、吴岩、姚海军主编的《第五届全球华语星云奖获奖作品集》,选定了北京出版社;姚海军主编的《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是全部银河奖作品的扩展集,更获得重量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青睐;拉兹、三丰主编《中国科幻年度坐标:首届坐标奖获奖作品集》已落户北京日报出版社。此外,连续出版中国年度小说系列的漓江出版社,今年继续推出星河、王逢振主编的《2014中国年度科幻小说》,使今年出版的科幻年选(获奖作品选)达到了四本之多!
其实,北师大吴岩教授曾长期主编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惜从今年起终止了,遗憾。
可以说,依托于奖项的合集正成为中国科幻年选的主要形式。反过来说,出版获奖作品集,也成为各大奖项扩大影响并获取评选收益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向国际接轨。毕竟一个大奖不能总是以新闻稿、影像存在记忆里,还要以纸质书的形式留存于世。
合集的存在在满足科幻读者的同时,也使得寻芳而来的影视制片人、游戏设计师有了具体的介入端口,从而给科幻奖本身带来二次赢利的机会。
IP大战的“鲶鱼效应”
前段时间玄幻影视改编的热闹令人侧目,很可能,未来科幻影视也能形成这样的高热点和密集关注。话说,除了千呼万唤死不出来的《三体》大电影,其他科幻IP已经在默默进行了。
上周,脸谱网CEO扎克伯格来清华交流,全程用中文演讲震惊全场;同时他在网上介绍自己正在读《三体》、并向其读书俱乐部推荐。更劲爆的是,小扎还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听说好莱坞正在拍摄由《三体》改编的电影!大家一头雾水,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以讹传讹,真实的情况是:出手的是咱中国人,湖南卫视启动三体改编周播剧!湖南卫视芒果捞日前发微博曝光其青春进行时待播剧目,《三体》赫然在列,预计2016年开播。不过电视剧导演及演员阵容等信息均未曝光。对此,网友纷纷站队批评“已毁一半”、“芒果肯定是三体派来的,是为了给外星人进攻地球多争取时间”、“目测比盗墓笔记还烂”、“怎么感觉会拍成综艺节目?”
其实,须叔倒挺看好这周播剧的。大家还记得他们翻拍知名美剧《丑女贝蒂》的《丑女无敌》嘛?拍得差距够大了吧?可是他们执行力真是杠杠的,不到一年拍竣播出,就算天雷滚滚骂声阵阵,一样赚足收视率,更别说赢利这件最重要的事了。退一万步说,不还捧出了演活陈家明的靖王嘛!还有《来自星星的你》、《流星花园》、《还珠格格》、《破产姐妹》都是他们的试验田……IP转化这件事,常常是谈了又谈、磨了又磨,最后不了了之,最怕一个拖。咱们这科幻作品,也不都是千年不遇的巨作,那么十年一遇的大作,赶紧拍两部看看如何?好歹再捧红几位科幻作家,也让他们尝尝有点钱的滋味呗。科幻作家大多业余写作、没有作协的庇护,基本处于糊口的温饱线上下。所以大刘才有当年甩卖《三体》的吐血经历。只有让一部分科幻作家先富起来了,才能带动科幻事业的真正兴起。
咱们都听过所谓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采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市场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企业。科幻需要鲶鱼。依我看,可以带动科幻影视的鲶鱼或许就是湖南卫视和最世团队。
最世是郭敬明带领的出版团队,地位稳固、粉丝庞大,早就布局签约了一大批当红科幻作家、囤积了除《科幻世界》外最多的科幻IP。现在霸道总裁高调进军影视界,先《小时代》系列试牛刀,再连续曝光《幻城》魔幻电视剧热拍花絮,范冰冰等大牌纷纷折腰加盟,站稳国内小荧屏几成定局。接下来,他不把小手伸向自己腰包里的科幻IP才怪。不管他拍得多好多差,都会带动科幻IP的有效转化,否则,就永远只闻楼梯响不见滚下个人,等热点过时,没人关注了,科幻题材又要退守在小众圈十几年了。
须叔一点不担心科幻改编有多烂,只怕没人下手。刘慈欣都说了“一开始肯定好不到哪去”,但没有开端则永无提高。要扩大科幻影响力,要群众喜闻乐见,要提高科幻作家整体水平和地位,唯有六字方针——少务虚、多实干。
评论:还好,我看到的不都是短篇的《三体》

坐标奖从开始筹备到现在顺利结束,老实说我没有特别的感觉。这可能和我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的角色有关:如果说组委会当中必须要有一个人来代表“读者”的话,我想我是最适合的那一个。作为一个读者,我实在是难以说出什么理论深度的话,也很难从深远意义上讲述坐标奖对中国科幻的影响。
我能说的,估计也就是作品上的事情,而且纯粹是读者视角。
在我看来,中国科幻小说有两座高峰是绕不过去的,一个是《科幻世界》杂志,一个是《三体》。我最初拿到坐标奖的大概作品名单时先浏览了一遍,发现大部分的作品其发表平台并不是《科幻世界》,而且其中有很多电子杂志或者网站平台。
我对这样的作品挑选是感到很欣慰的。老实说,现在国内的杂志出版情况并不是很好,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可以让作者们锻炼的平台,而新媒体的逐渐发展其实又在内容上很难跟上技术的成熟速度,毕竟从电子刊物的付费、版权以及读者的接受程度方面,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坐标奖的作品选取还是尽量做到范围较大,能让更多的作品走上台前而不是单纯依靠《科幻世界》这样一本杂志,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在审阅这些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我看到了作者们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又常常感到头晕。一些年轻的作者始终将《三体》作为致敬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作者的作品,其内容似乎就是从《三体》当中拿出一个段落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以及扩写。我对这样的作品不能说是很失望,但终究感到其发展的空间不大,作者的可成长性也很有问题。
在我的理解当中,《三体》这样具备古典科幻小说意义的作品,几乎已经走到了极致的领域,后来的作者们如果都向着这个方向追求,可能并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当我将这些作品排除之后,一些颇具有灵气的小说出现在了我面前。
比如作家城堡的作品《何蒙库鲁兹人》,传统的外星人入侵题材在他的笔下变得充满了戏剧性,黑色幽默的风格也让我感到一阵愉快。这篇稍显另类的作品并不是目前中国科幻的主流,实际上,我认为它也很难成为主流。但是,这样具备多重元素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科幻在国内作者手中的别样可能性,而不是单纯对古典科幻的不断追逐。
又比如陈虹宇的作品《人间》,明快的笔调之下隐藏着作者的深深思考,它没有板起面孔讲一个苦大仇深的故事,也没有刻意写“自杀”、“毁灭”等题材去渲染人文关怀,但是它的意义却用更加轻松的方式传达给了作为读者的我。
再比如刘洋的《2.013》,点子方面不能说是极为新颖,但故事和点子的结合可以说是恰到好处。阅读刘洋的作品有时候我总是在想,或许称他为非常善于创造点子的作者是很合适的,他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体系当中,而是在追逐一种浪漫主义的新鲜感。
以上说的作品虽然都没有获奖,但我仍然认为它们是有闪光之处的。实际上,这样并不怎么人文关怀而是追求阅读乐趣的科幻,在中国科幻的范畴之内很少能看见。我认为这是长年累月被银河奖和已经持续了六届的星云奖所选择的结果,不能说这完全是因为这两个奖项而选择的结果,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希望因为坐标奖的存在,能给中国科幻带动更新的活力。文/竞天泽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