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东北热电中心今冬首次供热 替下长安街最后一根烟囱

2015-11-13 15:01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5年11月13日讯,今年,西南、东南、西北和东北四大热电中心将首次共同参与采暖季的热源供应,成为本市热电网络的主力支撑,更使全市清洁能源供热占比超过90%。昨天,记者探营今年首次投产供热的东北热电中心的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目前该厂已经开始向市政热网预加热。,一旦收到正式供热命令,3小时内即可让热网系统正常运行。因为实现了全面自动化管理,在这里,100多位工作人员就干了过去燃煤热电厂1000多人干的活。而对从烧煤工干起的副总工程师霍卫民来说,从不敢穿白衣白袜的他,现在考虑换浅色衣服了。

 

3

东北热电中心

替代长安街最后一根“大烟囱”

驾车行驶在朝阳区金盏乡的金榆路上,很容易就被一组建筑物吸引,它以“北京灰”为主色调,点缀绿色,再加上颇具现代感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里是个美术馆之类的艺术场所。但实际上,这里是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它与隔壁的国华燃气热电厂共同组成了东北热电中心。从今年采暖季开始,东北热电中心将全面替代长安街最后一根“大烟囱”——国华燃煤热电厂,向姚家园、四惠、高碑店以及太阳宫等地区的约12万用户供热。

“我们的管子已经提前热起来了,你看,现在有72摄氏度。”站在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的“心脏”——中控室,副总经理潘惠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组数据介绍,“所有与发电和供热有关的指令都在这里发出,15日正式供暖,只要这里动动鼠标,把温度提升到100摄氏度以上,供热管网就会自动开始升温。”

潘惠说,从热电厂到市政热网接口处有13公里管线,需要三天到六天的时间才能逐渐升温,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11月10日开始进行预热,接到热网命令后3小时之内就能投入正常供热。

100人干了1000人的活

中控室的面积不小,需要监控的屏幕不少,可工作人员只有3个。记者在发电和供热生产车间里转了一大圈,只发现了一位正在给地面做保洁的保洁员。

“我们这里的员工总数是119个,全面实现自动化管理。”副总工程师霍卫民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忍不住和自己曾经工作过20多年的石景山燃煤热电厂进行一番对比,“这两个厂的总装机容量差不多,但石景山燃煤热电厂需要1000多人才能正常运转,这里只需要十分之一就够了。”

霍卫民说,燃煤热电厂设备多、环节复杂,需要大量人手来操作,甚至包括外围送煤进厂、运灰出厂等工作环节,但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自动化水平极高。说着,霍卫民把记者带到一个阀门控制箱前,打开一看,里面数十根电缆规整地排列着,“原来每根电缆都要有一个这么大的控制箱,现在都集成在一起了,自动化控制,根本不需要人值守。”

告别只穿黑衣黑袜的日子

从烧煤工干起的霍卫民告诉记者,在石景山燃煤热电厂工作的日子里,他已经习惯了不穿白色的衣服和袜子。如今坐在如写字楼般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的办公环境里,他依然穿着黑衬衣、黑袜子,“今后可以考虑浅色衣服了”,霍卫民说。
据介绍,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厂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每年可减少燃煤127.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25吨、氮氧化物排放955.04吨、粉尘排放194吨。

在热电厂里,有两个一直在冒着气体的方形建筑,“周边有居民说这排放的是尾气,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水蒸气,每小时几百吨的排放量,可以说是周边难得的‘加湿器’。”霍卫民指着冷水塔说道。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叶晓彦 刘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