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鲁达三次访华看中国: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
2015年11月27日讯,“你给世界带来一缕奇怪的芬芳, 茶与灰烬混合的芳香。 此时,你拿着空盘站在庙门口 用你苍老的眼神注视着我们。 ”
这是智利诗人聂鲁达写给中国的诗。他曾三次到过中国,在他笔下,三次到访有三种不同的感受。
聂鲁达,享誉世界的诗人,20岁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聂鲁达还是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在他的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一书中,书写了不少作家和艺术家、政治家的轶闻趣事,读来引人入胜。
1928年聂鲁达第一次到中国上海,他说自己是一个钱不多、又有着可悲的好奇心的乡巴佬,晚上逛了一家又一家歌舞厅,返回轮船的路上,下雨了,他坐上了三轮车,车夫用一块油布把车前面挡得严严实实,开始他还感叹中国人真是细心周到,没想到很快就被打了一闷棍,人力车夫把他拉到荒郊野外,抢走了他所有的钱,当然按照上海强盗的礼数,留下了护照。
1951年到中国,这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国家,道德之纯洁令人惊奇。聂鲁达给中国人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们笑着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经历过革命、饥饿和屠杀,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他们更懂得笑。中国孩子的笑是这个人口大国收获的最美的稻谷。”但是他也无情地指出,中国人的笑容有两种,一种是麦色的脸上自然灿烂的笑,另一种是瞬息万变的虚伪的笑,可以在鼻子底下随时贴上, 也可以随时撕下,这两种笑来自两种人——人民和官员。他可是花了不少心思辨别这两种笑容。当时的艾青、茅盾、丁玲都给了他真诚美好的笑。
他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的物质匮乏,中国人都穿着分不清男女的蓝工作服。哪怕要买一双袜子、手帕都会变成一件严重的事情。经过紧张讨论,浩浩荡荡从酒店出发,聂努达等外国朋友坐第一辆车,后面是保卫人员、警察、翻译。车队一到百货商店,中国保卫人员飞快地把顾客赶走,阻断交通,用身体筑成路障,只让聂鲁达等人通过。聂鲁达低着头进去,低着头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包,心里暗暗发誓坚决不再出来买袜子了。
五年以后,1957年,聂鲁达再次来到中国。他发现了什么呢?蓝色不见了。五年的纺织工业发展能够让中国妇女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街道已经变成了美妙的彩虹。他被长江、石林的美景所陶醉,他赞美劳动者:“这个民族根本就不会造出任何丑陋的东西,连最原始的草鞋,都像是稻草制作的花朵。”同时他也敏锐地注意到个人迷信正在神州大地蔓延,“这个神话注定要垄断革命意识,要把一个属于大家的世界的创造仅仅握在一个人手中。”不久以后,聂鲁达的好朋友丁玲、艾青都被发配偏远地区、剥夺了创作的自由,判处文学自杀的刑罚。
聂鲁达在题记中写到,传记作家的回忆录和诗人的回忆录不同,传记作家着力如实记述,精确再现许多细节,但是诗人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一座画廊,里面陈列着受他那个时代的烈火和黑暗撼动的众多幻影。”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李峥嵘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